千编蠹走鱼,三写焉成乌。
流传不足征,笔削何如无?
寻源准之宋,正讹同索逋。
旁观昧所从,或谓正者诬。
古今几纪载,半讫余已图。
当时两官书,将恐供樵苏。
何况正史外,百杂如散珠。
一阁此贯穿,上下缥缃俱。
我来耳目眩,譬海泛一壶。
尝闻莲华藏,亦假轮藏扶。
熏染即其缘,经言岂欺吾?
题汲古阁
千编蠹走鱼,三写焉成乌。
流传不足征,笔削何如无?
寻源准之宋,正讹同索逋。
旁观昧所从,或谓正者诬。
古今几纪载,半讫余已图。
当时两官书,将恐供樵苏。
何况正史外,百杂如散珠。
一阁此贯穿,上下缥缃俱。
我来耳目眩,譬海泛一壶。
尝闻莲华藏,亦假轮藏扶。
熏染即其缘,经言岂欺吾?
译文:
千卷书籍因蠹虫侵袭而变得残缺不堪,多次抄写也难以恢复原本的完整性。
书籍流传至今,但无法验证其真实性,笔削之功是否真的如无为而治般重要?
追寻源头,参照宋代的版本,纠正其中的讹误。然而旁观者往往不明所以,有人甚至指责这是正本清源的误导。
自古以来,书籍记录了无数历史事件,其中大部分已经遗失,只留下了零星片段。
在古代,朝廷与民间都有许多书籍编写和收藏。如今,这些书籍可能只是被随意搁置,无人问津。
更何况那些并非官方编纂的史书呢?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虽然美丽却缺乏系统性。
这个图书馆就像一座宝库,汇集了上下五千年的知识和智慧。
我来到这里,感到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
我曾听闻莲花宗和法藏寺的故事,它们都依赖着某种特殊的修行方式才得以保存。
如果书籍只是单纯的文字记录,那么它们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