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笳鼓不堪听,烈士天涯散晓星。
伏阙陈东还痛哭,登楼王粲独飘零。
奔涛夜立鱼龙怒,战血春回草木腥。
莫说长江限南北,建康原是小朝廷。
【注释】 石城:即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的古称。笳鼓:指古代军中的号角和战鼓。东还: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返回洛阳,因在建武元年,故称东还。王粲:《文选》李善注:“王粲《登楼赋》:“登高望所,涕流沾襟。”又《七哀诗》:‘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飘零:漂泊。涛:波浪。鱼龙:指江中的水族。莫说:别说。“南”与“北”:指南北两方。
【赏析1】这首诗的题意是诗人到南京后触景生情而写的一首怀古诗。首联“石城笳鼓不堪听,烈士天涯散晓星”,以凄凉之音写思乡之情。“石城”指金陵(今南京),这里用典。《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镇守金陵时,经常令部属吹笛子,自己则手执拂尘指挥。“笳鼓”是奏乐用的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笳鼓不堪听”是说听到这凄凉的音乐使人难以忍受了。“晓”字表明时间已到天快亮的时候,“星”字表明此时已是黎明时分,可见诗人是在深夜里听到的笳鼓之声。“烈士”一词表明作者有报国之志,“天涯”二字表明自己身在他乡。“散晓星”三字说明诗人听到音乐后,感到十分悲凉,不禁联想到远方的亲人和祖国的命运。次联“伏阙陈东还痛哭,登楼王粲独飘零”,以悲痛之情写思乡之情。“伏阙”一词指皇帝面前。“陈东”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臣,因反对王莽篡汉而被处死,此处借指为国尽忠的大臣。《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此句意为,像陈东这样的人,在朝廷上敢于直言劝谏,现在却只能痛哭了;而我,像王粲这样的才子,只有独自一人飘泊在外,无所归依。王粲《登楼赋》中有云:“登高望所,涕流沾襟”和“虽信士也,犹及于物。若弃而不用,是天下固无可用之人!”“独飘零”三个字,既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又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第三联“奔涛夜立鱼龙怒,战血春回草木腥”,以惊心动魄的场面来表现思乡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看到长江中涌起的浪花、飞溅的水花,想到那激浪澎湃的江水,以及江中的鱼龙因江水的汹涌而发怒,都会引起人们的惊恐和不安。“战血”三字,一方面指战场上的流血,另一方面指江水中的血腥味。“春回”二字表明春天来了,但江边的花草树木却仍然散发着战争的气息。“草木腥”三字表明春天来了,但是江边的草木仍然散发着血腥味。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江水的奔腾、草木的腥味都比喻成战争的气息。这种比喻,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第四联“莫说长江限南北,建康原是小朝廷”,以反问的语气表达思乡之情。“莫说”二字表明诗人不愿意提及长江的南北之分,他希望人们不要再谈论这个问题了。“建康”是三国时的吴国都城,现在的南京市,这里指南京。“原是小朝廷”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南京这个小朝廷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表达了他的观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京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家乡和南京的不同之处,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