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潇疏种,芭蕉束几攒。
夜来秋思苦,窗外雨声寒。
绿蜡烟犹冷,芳心春未残。
风前如有恨,聊伴寂寥看。
芭蕉
为爱潇疏种,芭蕉束几攒。
夜来秋思苦,窗外雨声寒。
绿蜡烟犹冷,芳心春未残。
风前如有恨,聊伴寂寥看。
译文:
因为喜爱那些潇疏的芭蕉树,所以把它们捆绑成几排摆放。
深夜里,思念之情让人感到痛苦,窗外的雨声在寒冷中飘荡。
绿色的蜡烛烟雾依旧寒冷,但芳心仍在春天中保持未尽。
如果有怨恨,就请在风前陪伴我,一起欣赏这寂静的寂寞。
注释:
- 潇疏:形容树木稀疏而高耸,给人一种清雅的感觉。
- 芭蕉束几攒:把芭蕉捆扎成几排摆放,形成一种独特的观赏或装饰效果。
- 秋思苦:表达了作者因秋日景色而产生的深沉思念之情。
- 窗外雨声寒:描绘了夜晚雨声的寒冷感,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绿蜡:指绿色植物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这里用来比喻绿色的火焰或蜡烛的余温。
- 芳心春未残:意味着尽管春天已经过去,但内心的美好依然存在。
- 风前如有恨:表达了在风前若有怨恨的情感,可能是因为孤独或是对过去的怀念。
- 寂寥看:独自欣赏这种寂寞和宁静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天情感的诗篇,通过芭蕉这一元素,诗人传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春光的留恋。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郁之美。
诗的开头“为爱潇疏种,芭蕉束几攒”,诗人通过种植潇疏的芭蕉,将其束成一排排摆放,这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而雅致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夜来秋思苦,窗外雨声寒。”描述了夜深人静时,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感受到的痛苦。窗外的雨声,更是加深了这种凄凉的氛围。诗人用“秋思”和“雨声”作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和丰富。
“绿蜡烟犹冷,芳心春未残。”通过“绿蜡”这一意象,诗人将蜡烛的余温与芭蕉的绿色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芳心春未残”则进一步强调了芭蕉虽已过花期,但其内在的美丽依然存在。这种对比和映衬,让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风前如有恨,聊伴寂寥看。”以风为媒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孤独和寂寞的理解。这里的“有恨”并非指真实的怨恨,而是一种借以寄托哀愁的方式。诗人选择在风前独自观赏这种寂寥的美态,既体现了他对孤独的接受,也展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以芭蕉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回忆的留恋以及对孤独寂寞的理解和接纳。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