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已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或曰: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曰: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

吾尝览三国争天下之局,而叹天运之变化,真有所莫测也。当汉献失柄,董卓擅权,群雄并起,四海鼎沸,使刘皇叔早偕鱼水之欢,先得荆襄之地,长驱河北,传檄淮南、江东,秦、雍以次略定,则仍一光武中兴之局,而不见天运之善变也。惟卓不遂其篡,以诛死,曹操又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位虽虚,正朔未改。皇叔宛转避难,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之所攘,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东助赤壁一战,西为汉中一摧,则汉益亦折而入于曹,而吴亦不能独立,则又成一王莽篡汉之局,而天运犹不见其善变也。逮于华容遁去,鸡肋归来,鼎足而居,权侔力敌,而三分之势遂成。寻彼曹操一生,罪恶贯盈,神人共怒,檄之、骂之、刺之、药之、烧之、劫之、割须、折齿、堕马、落堑,濒死者数,而卒免于死,为敌者众,而为辅亦众,此天之又若有意以成三分,而故留此奸雄以为汉之蟊贼。且天生瑜以为亮对,又生懿以继曹后,似皆恐鼎足之中折,而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自古割据者有矣,分王者有矣,为十二国、为七国、为十六国、为南北朝、为东西魏、为前后汉,其间乍得乍失,或亡或存,远或不能一纪,近或不逾岁月,从未有六十年中,兴则俱兴,灭则俱灭,如三国争天下之局之奇者也。今览此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也。

《三国演义》序赏析

在《三国演义》的序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余尝集才子书者六”,这似乎是在说他自己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类似才子的作品。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却完全偏离了这个主题,作者转而讨论起了历史书籍的编排和评价,以及这些书籍对于读者的影响。他提到了《庄》、《骚》、《史记》、《律诗》等古代经典,并且强调了《三国志》的独特之处——它“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即不是凭空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实反映了历史的事件。这一点,使得《三国志》与那些依赖虚构故事的历史书籍有所不同。

紧接着,作者又对历史书籍的评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尽管“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也就是说他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相反,他进一步探索了历史书籍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它们如何能够反映出历史的真相,并以此启迪人们的智慧。这一点,正是《三国演义》序中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他谈到了自己阅读《三国志》的感受,认为这部作品“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与那些虚构的历史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是《三国演义》序所要强调的重点。通过对《三国志》的分析,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尊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演义》序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也传递了他对历史真实性的高度重视。这种对于历史的尊重和追求,也正是《三国演义》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