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纲目》于献帝建安之末,大书「后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吴、魏分注其下。盖以蜀为帝室之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是以前则书「刘备起兵徐州讨曹操」,后则书「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而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刘氏未亡,魏未混一,魏固不得为正统;迨乎刘氏已亡,晋已混一,而晋亦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而一传之后,厥祚不长,但可谓之闰运,而不可谓之正统也。至于东晋偏安,以牛易马,愈不得以正统归之。故三国之并吞于晋,犹六国之混一于秦,五代之混一于隋耳。秦不过为汉驱除,隋不过为唐驱除。前之正统,以汉为主,而秦与魏、晋不得与焉;亦犹后之正统,以唐宋为主,而宋、齐、梁、陈、隋、梁、唐、晋、汉、周俱不得与焉耳。且不特魏、晋不如汉之为正,即唐、宋亦不如汉之为正。炀帝无道,而唐代之,是已惜其不能显然如周之代商;而称唐公,加九锡,以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若夫宋以忠厚立国,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间,故尚论者以正统予宋。然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汉也。唐、宋且不如汉,而何论魏、晋哉?高帝以除暴秦、击楚之杀义帝者而兴,光武以诛王莽而克复旧物,昭烈以讨曹操而存汉祀于西川。祖宗之创之者正,而子孙之继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为正统,而谓昭烈之偏安非正统也。昭烈为正统,而刘裕、刘知远亦皆刘氏子孙,其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裕与知远之为汉苗裔,远而无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后,近而可考。又二刘皆以篡弑得国,故不得与昭烈并也。后唐李存勖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存勖本非李而赐姓李,其与吕秦、牛晋不甚相远,故亦不得与昭烈并也。南唐李昪之亦不得继唐而为正统者,何也?曰:世远代遐,亦裕与知远者比,故亦不得与昭烈并也。南唐李升不得继唐而为正统,南宋高宗独得继宋而为正统者,何也?高宗立太祖之后为后,以延宋祚于不绝,故正统归焉。夫以高宗之杀岳飞、用秦桧,全不以二圣为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归之以正统,况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讨汉贼者乎?则昭烈之为正统,愈无疑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

《三国志》读法
探究正统与闰运历史哲学

  1. 正统定义与历史背景
  • 三国时期正统国家识别
  • 司马光误判原因分析
  • 蜀汉和吴魏历史地位
  1. 闰运与僭国之区别
  • 晋朝历史定位
  • 晋朝合法性争议
  • 晋朝与魏晋无异观点
  1. 刘氏未亡前正统理论
  • 刘备起兵与正统关系
  • 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标注
  • 刘备与蜀汉联系
  1. 蜀汉正统确立过程
  • 紫阳纲目对正统认定
  • 后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解读
  • 蜀汉与魏国关系
  1. 魏晋闰运历史观
  • 魏晋作为篡国贼立场
  • 论地理正统之辨析
  • 魏晋与晋朝对比
  1. 晋朝闰运历史评价
  • 司马光错误及改正
  • 晋朝在位时间与统治质量
  • 晋朝与魏晋相同点
  1. 东晋偏安与历史影响
  • 牛易马政策下政治不稳定
  • 东晋政权合法性探讨
  • 东晋对三国统一贡献
  1. 三国并吞于晋历史地位
  • 六国统一与三国统一比较
  • 五代与隋朝统一性质
  • 秦、唐、宋在三国中角色
  1. 后世正统观演变
  • 唐代至宋代正统观念
  • 后代正统与前代差异
  • 后代正统观发展
  1. 结论与未来思考
  • 正统历史哲学总结
  • 历史哲学对现代启示
  • 历史研究方法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