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著着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如西蜀刘璋乃刘焉之子,而首回将叙刘备,先叙刘焉,早为取西川伏下一笔。又于玄德破黄巾时,并叙曹操,带叙董卓,早为董卓乱国、曹操专权伏下一笔。赵云归昭烈在古城聚义之时,而昭烈之遇赵云,早于磐河战公孙时伏下一笔。马超归昭烈在葭萌战张飞之后,而昭烈之与马腾同事,早于受衣带诏时伏下一笔。庞统归昭烈在周郎既死之后,而童子述庞统姓名,早于水镜庄前伏下一笔。武侯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上方谷火灭之后,而司马徽「未遇其时」之语,崔州平「天不可强」之言,早于三顾草庐前伏下一笔。刘禅帝蜀四十馀年而终,在一百十回之后,而鹤鸣之兆,早于新野初生时伏下一笔。姜维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而武侯之收姜维,早于初出祁山时伏下一笔。姜维与邓艾相遇,在三伐中原之后,姜维与钟会相遇,在九伐中原之后,而夏侯霸述两人姓名,早于未伐中原时伏下一笔。曹丕篡汉,在八十回中,而青云紫云之祥,早于三十三回之前伏下一笔。孙权僭号,在八十五回后,而吴夫人梦日之兆,早于三十八回中伏下一笔。司马篡魏,在一百十九回,而曹操梦马之兆,早于五十七回中伏下一笔。自此而外,凡伏笔之处,指不胜屈。每见近世稗官家,一到扭捏不来之时,便平空生出一人,无端造出一事,觉后文与前文隔断,更不相涉。试令读《三国》之文,能不汗颜?

诗歌:读《三国志》法

先叙刘焉,早为取西川伏下一笔

  • 关键词: 刘焉, 刘璋, 西川
  • 注释: 《三国志》在叙述刘备的故事之前,先提及刘焉,这为后来刘璋占据西川埋下伏笔。这种叙事技巧使得读者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历史发展,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著着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

  • 关键词: 播种, 弈棋, 布局
  • 注释: 这一比喻说明了《三国志》在叙事上的精妙,如同园艺师播种后耐心等待,又如棋手在棋盘上精心布局,都是为了最后的收获。这种叙事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马超归昭烈在葭萌战张飞之后

  • 关键词: 马超, 昭烈, 葭萌之战
  • 注释: 马超归附刘备是在葭萌之战后,这一伏笔预示了后续的蜀汉统一战争。这种叙事安排使得整个历史进程显得更加合理、有序。

姜维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

  • 关键词: 姜维, 九伐中原, 司马昭
  • 注释: 姜维北伐中原的行动发生在一百五回之后,这些行动最终导致了司马昭的覆灭。这种叙事策略突出了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曹丕篡汉,在八十回中

  • 关键词: 曹丕, 篡汉
  • 注释: 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的过程在八十回中开始,这种设置让读者明白历史的转折点和发展路径。

孙权僭号,在八十五回后

  • 关键词: 孙权, 僭号
  • 注释: 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僭位是在八十五回之后。这个时间设定为后续的东吴政治格局提供了背景信息。

司马篡魏,在一百十九回

  • 关键词: 司马, 篡魏
  • 注释: 司马懿最终篡夺了魏国政权,这个高潮出现在一百十九回,给整个三国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每见近世稗官家,一到扭捏不来之时,便平空生出一人,无端造出一事

  • 关键词: 稗官家, 扭捏, 生事
  • 注释: 现代小说家在处理剧情时,有时会遇到难以处理的情节,于是凭空编造人物或事件,导致前文与后文脱节。这种现象在《三国志》中同样存在,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学时,应避免过度虚构。

读《三国志》能不汗颜?

  • 总结: 通过分析《三国志》的叙事手法,我们可以发现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细节以及精妙的伏笔设置,这些都是其成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学习这些叙事技巧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激发我们对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