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霢霢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馀势。如董卓之后,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馀党以衍之;昭烈三顾草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如关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内遇普静长老一段文字;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孙策虎踞江东之时,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进爵魏王之时,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顾草庐之时,忽有遇崔州平席地闲谈一段文字;关公水淹七军之后,忽有玉泉山月下点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蛮,而忽逢孟节;陆逊追蜀,而忽遇黄承彦;张任临敌,而忽间紫虚丈人:昭烈伐吴,而忽问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

诗句

读《三国志》法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霢霢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馀势。如董卓之后,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馀党以衍之;昭烈三顾草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译文

阅读《三国志》的方法,就像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正如文中所述,每当读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情节时,紧接着总会引出一个更精彩的转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比如,董卓之后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反派人物来继续作乱;黄巾起义结束后,仍有余党蠢蠢欲动。再如,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草堂,又出现了刘琦邀请诸葛亮的情景;诸葛亮出兵北伐时,姜维又发起了对魏国的战争。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原著的内容,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三国时代的复杂与精彩。这样的写法在其他书籍中是找不到的。

注释

  • 浪后波纹、雨后霢霢:形容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影响和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如同波澜和云雾一样,层层叠加,愈发明显。
  • 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馀势:意味着文章开头往往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而结尾处则常常留下深远的影响,使全文更加完整。
  • 董卓之后:指的是董卓去世后的情形。
  • 黄巾之后:指的是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的情况。
  • 昭烈三顾草庐: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事迹。
  • 水淹七军:指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蜀军成功用水攻击败魏国军队的战役。
  • 孟节、黄承彦、紫虚丈人、青城老叟:这些都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智者或隐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三国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赏析

这段诗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将《三国志》中的精彩内容和深刻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到见解,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通过这种独特的文学手法,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国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文化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