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人间词话·第四十则》是宋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著作,其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歌要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关键在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把握是否能做到“不隔”,即诗人的描写能否超越直接描述,达到一种情感与景致相互融合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诗人的作品被认为达到了“不隔”。他们的诗作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观巧妙结合,如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通过简练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黄庭坚、苏轼:这两位诗人的诗作稍显“隔”。虽然他们也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但在表达情感时显得有些生硬或过于直接,不够细腻和内敛。这种风格使得他们在艺术上略显局限,未能完全达到“不隔”的境界。例如,黄庭坚在《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虽然描绘了壮美的景色,但其中的情感略显直白。
南宋词:南宋时期的词人虽在不隔方面有所造诣,但仍无法与前人相媲美。这是因为南宋词人在创作时更多地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技巧上的精巧,而忽视了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达。这种风格的局限性使得南宋词在整体上较之前代略显浅薄。
王邦维的《人间词话·第四十则》不仅是对古代诗词创作的一次深刻总结,也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诗词的重要指导。通过对“隔”与“不隔”的区别及其在不同诗人作品中的体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