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蒙蒙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这首诗的原文是:

望罗浮

只有蒙蒙意,人家与钓矶。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注释:

  • “只有蒙蒙意”:意思是诗人对景象的感受只是淡淡的,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
  • “人家与钓矶”: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和人的生活。
  • “寺门钟乍起”:表示时间已经到了寺庙附近,钟声开始响起。
  • “樵客径犹非”:描绘了山间的小路上仍然有樵夫行走的痕迹。
  • “四百层泉落”:形容瀑布的气势磅礴,仿佛有四百层瀑布落下。
  • “三千丈翠飞”:形容山峦叠翠,如同三千丈长的翠绿色山峰在飞动。
  • “与谁参画理?”: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一起探讨绘画的技艺或道理。
  • “半面尽斜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半边天空,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细腻的情感描述,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望罗浮”设定了整首诗的主题和背景。诗人站在高处,只感受到朦胧的意境,似乎在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某种迷茫或期待。

“人家与钓矶”引入了人物活动的场景,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和真实。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为诗人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展开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从“寺门钟乍起”到“樵客径犹非”,都描绘了诗人所见所闻的具体场景,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于这些场景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反映。

最后两句“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则是对前文景色的升华和总结,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然之美的壮阔和美丽,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于艺术和自然的深层次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