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书千字文少不得,(简缘云:千字文是将右军字凑成,智永临写八百本,非永书也。)此是右军旧法,得此便有根本。如二王法帖,只是影子,惟架子尚在,可观耳。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要知结字之妙,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看了误人事。行书法二王起便是头路。真行用羲之法,以小王发其笔性。草书全用小王。大草书用羲之法。如狂草学旭,不如学素。此吾法也。教人作书,吾便于柳法。
二谢书只学赵,自余一步不窥,所以全不合古法也。然用笔如锥画沙,细而有姿媚,汝短处正在此,不可不用功也。若死学柳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褚、薛,打做一团方好也。(简缘云:尽情吐露。至嘱。以上三札答无咎。学书当有晋人法,看石刻亦不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钝吟书要
凡学书千字文少不得,(简缘云:千字文是将右军字凑成,智永临写八百本,非永书也。)此是右军旧法,得此便有根本。如二王法帖,只是影子,惟架子尚在,可观耳。
译文:
学习书法时,必须精通《千字文》。这是因为《千字文》包含了许多古代书法家常用的字词,通过学习这些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风格。《千字文》中的字词都是出自右军(即王羲之)的作品中,因此,掌握了《千字文》的技巧和方法,就等于掌握了王羲之书法的根本。至于模仿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法帖,虽然只是对原作的一种复制或模仿,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们保留了原作的骨架和风格。
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要知结字之妙,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看了误人事。行书法二王起便是头路。真行用羲之法,以小王发其笔性。草书全用小王。大草书用羲之法。如狂草学旭,不如学素。此吾法也。教人作书,吾便于柳法。
译文:
书法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字。用笔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真正的书法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二是结字,只看碑刻就足够了。要明白结字的技巧,如果只看明朝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一个字都不能看,否则就会误导自己的书法方向。而行书、草书、大草书都采用王羲之的方法。例如,学习张旭的书法可能不如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来得有效。教我写字的人认为柳公权的方法是最有用的。
二谢书只学赵,自余一步不窥,所以全不合古法也。然用笔如锥画沙,细而有姿媚,汝短处正在此,不可不用功也。若死学柳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褚、薛,打做一团方好也。(简缘云:尽情吐露。至嘱。以上三札答无咎。学书当有晋人法,看石刻亦不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译文:
谢道韫只学习了赵孟頫的方法,而没有深入研究其他古代书法家的风格。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书法风格不完整,不符合古代书法的标准。然而,用笔的技巧像锥子在沙子上画一样细腻而富有美感,这正是你的缺点所在,你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你死板地模仿柳公权的风格,那么你的问题也会同样严重。只有理解并运用柳公权学习的古法精髓,结合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书法家的风格,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书法作品。在学习书法时,要注意观察和研究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