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

行书右军止有兰亭及官奴帖,献之辞中令表。米元章云:但取圣教序学之,更学右军诸扎,使大小相杂,便成书。此言甚有会。然兰亭、官奴,字无大小,正如唐人碑上字耳。

唐人多兼二王,张从申所云:“右军风规,下笔斯在者也。然今所存颇似大令。徐季海有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米、黄论书殊不及坡,然今人多信米。米、黄俱好为快语,非笃论也。我尝谓苏、黄论诗,米元章论书,不为无见,但抑扬太过,使人不乐闻耳。

赵子昂用笔绝劲,然避难从易,变古为今,用笔既不古,时用章草法便拙。当其好处,古今不易得也。近文太史学赵,去之如隔千里,正得他不好处耳。枝山多学其好处,真可爱玩,但时有失笔别字。董宗伯全不讲结构,用笔亦过弱,但藏锋为佳,学者或不知。董似未成,字在文下。

诗句

钝吟书要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

译文

晋代的人遵循自然法则而创造出新的书法形式,唐代的人则是根据已有的法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宋代的人则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意思来创造新的书法风格。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去欣赏书法作品了。
书法中,使用心意是危险的但也是稳定的,新奇而不怪异,这种心意体现在书法的形式中,需要心法的领悟。
行书中,王羲之的作品主要有两篇,一篇是《兰亭序》,另一篇是《官奴帖》。米芾说:“你可以学习《圣教序》来学习书法技巧,同时学习王羲之的字帖,这样大小不同的字体混合在一起,就能够创作出好的书法。”米芾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兰亭序》和《官奴帖》中的字,并没有大小的差异,就像唐代的碑文上的字一样。
唐代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王羲之和王献之的风格相结合的情况,张从申曾经说过:“王羲之的风姿规范,下笔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然而现在保存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王献之的风格。徐熙的书法有筋骨,就像饥饿的骏马奔向山泉,又像怒狮挖掘石头。苏轼说:“细筋入骨。”没有人能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认为非常妙。但是米芾以为太过,是对他的批评,这是一种偏见。虽然米芾、黄庭坚对书法的评价不如苏轼,但现在的人们大多相信米芾的观点。米芾和黄庭坚都喜欢快言快语,而不是深思熟虑。我曾经认为苏轼、黄庭坚在诗歌方面的讨论比米芾和黄庭坚在书法方面的讨论更有见地,只是过于强调了某些方面,让人不太愿意听。
赵孟頫用笔绝劲,但他总是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笔画,将古代的书法简化为现代的形式,所以他的书写方式既不像古代也不像是现代的书法,有时甚至使用草书的方式写作就显得笨拙。在他最好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容易找到。最近有人研究了赵孟頫的书法,距离他很远就像隔着千里一样,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他不好的书法作品。枝山学到了赵孟頫的好的地方,这真是令人喜爱。不过有时候会出现失笔和错别字的情况。董宗伯全不讲求书法的结构布局,他的用笔也显得软弱无力,但是他隐藏锋芒是非常好的,学者们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董宗伯的书法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他的作品出现在文章之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