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喜避难,须参以张从申、徐季海方可。季海筋在画中,晚年有一种如渴骥奔泉之势,老极!所以熟而不俗。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也。

颜行如篆如籀,苏米皆学之,最宜留心。

作法书多失体,布置匀直少势。钟公云:“点不变谓之布掞,画不变谓之布算,最是大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入向右,右四画亦要俯仰有情。今俱如算子,大似无讲贯也。日来作虞法,觉其和缓宽裕,如见大人君子,全得右军体。今日刻本黄庭多不是,但惜不见原本,字画俯仰处甚遒,翻多失之,与永师千文看方得。(与无咎。)

米颠作颜行,兼用杨景度,有散仙入圣之致。坡公须带二徐。本领千古不易,用笔学钟,结字学王。

这首诗是关于书法的评论,主要讨论了赵文敏、张从申、徐季海、钟公等人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诗句:

  1. 钝吟书要:形容书法家赵文敏的书法风格。
  2. 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喜避难,须参以张从申、徐季海方可。季海筋在画中,晚年有一种如渴骥奔泉之势,老极!所以熟而不俗。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也。颜行如篆如籀,苏米皆学之,最宜留心。作法书多失体,布置匀直少势。钟公云:“点不变谓之布掞,画不变谓之布算,最是大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入向右,右四画亦要俯仰有情。今俱如算子,大似无讲贯也。日来作虞法,觉其和缓宽裕,如见大人君子,全得右军体。今日刻本黄庭多不是,但惜不见原本,字画俯仰处甚遒,翻多失之,与永师千文看方得。(与无咎。)米颠作颜行,兼用杨景度,有散仙入圣之致。坡公须带二徐。本领千古不易,用笔学钟,结字学王。

译文:
赵文敏(赵孟頫)的书法风格比较柔和,缺乏雄浑之气,喜欢模仿其他书法家的风格以求变化。他的字体结构像篆书或隶书,同时也学习了苏轼的书法。然而,他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书法的结构和节奏感,使得整体布局过于平直,缺乏变化。钟公(钟惺)曾说过:“点不变叫做布掞,画不变叫做布算,这是书法的大忌。”如果“真”字中的三笔都不相同,“佳”字的左右两部分也要有各自的动态,这样才符合书法的节奏和韵律。今天尝试创作虞书的草书时,觉得它温和宽裕,就像见到的君子一样,完全体现了王羲之的风格。可惜的是今天的刻本《黄庭经》有很多错误,只是可惜没有见到它的原版,这些字的起伏跌宕之处非常生动有力,但却因为过多地模仿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与欧阳永叔的书法相比,我更欣赏他的作品。米芾(米颠)的书法风格多变,同时融合了杨景度的书法元素,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欧阳修需要学习两位名家:一是米芾,他的书法兼具多种风格;二是王羲之,他的书法功底深厚,用笔严谨,结字规矩,这些都是书法的根基。

赏析: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不同书法家的特点及其作品的风格。其中对赵文敏的描述突出了他的书法风格柔和、缺少力度和变化,以及对张从申、徐季海的书法风格的推崇。对钟公的评价则揭示了他对书法节奏和变化的高度重视。此外,对米颠的描述突出了他在书法风格上的多样性和对前人风格的借鉴与创新。最后,对欧阳修书法的评价体现了对基本功的重视。这段文字通过对不同书法家作品的评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