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先于石,馀响较多。
竹不如肉,为其音和。
诗本乐章,按节当歌。
将断必续,如往复过。
箫来天霜,琴生海波。
三日绕梁,我思韩娥。
诗句释义:
“金先于石,馀响较多。” 这句诗意味着金子(代表贵重、美好)在石头(代表朴实无华)之上,其馀音更丰富。
“竹不如肉,为其音和。” 这句话表达了竹子的声音虽然清越,但不如肉质声音的和谐,因为肉质声音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诗本乐章,按节当歌。” 指出诗歌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每一章节都应按照一定的节奏歌唱。
“将断必续,如往复过。” 暗示着任何事物或情节的发展都会在终结后继续,就像音乐中的循环往复一样。
“箫来天霜,琴生海波。” 描述了乐器发出的声音如同天上降下的霜或海洋中泛起的波涛。
“三日绕梁,我思韩娥。” 这是最后一句,描述了听到美妙的声音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让人想起古代著名的歌女韩娥。
译文:
珍贵的金子比平凡的石头更响亮,余音悠长。
竹子的声音虽清亮,却不如肉质声音和谐。
诗歌本质上是一种音乐,每个部分都应当按照节奏唱起来。
任何事物的结束都会以新的开始代替,就如同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
箫声如同天降的寒霜,琴音仿佛海水的波动。
经过三天的回荡,我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打动,想起了古代的歌女韩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描绘了音乐和艺术的力量。首句通过“金先于石”和“馀响较多”,突出了贵重物品与普通物品之间的对比,以及不同材质发出的声音效果的差异。第二句通过比较竹子和肉质声音,传达了对声音美感的理解,并引出下一句对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讨论。第三和第四句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作品的循环性,强调每一段都应该遵循一定节奏进行。随后的几句则通过对箫、琴声音的形容,形象展示了这些乐器发出的声响给人带来的感受。最后一句“我思韩娥”不仅点题,还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上著名歌女的想象和思考。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艺术深刻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