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著吴中,香山居士,洛社耆英,斯尤健者;
一官归海上,于尉门高,太邱道广,后有达人。
【注释】
①九老:指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东宫四友”和“翰林四学士”等一群文士。
②香山居士:即白居易。
③洛社耆英:指宋代洛阳人陈襄,字述古,号洛社耆英。
④于尉门:指唐代于邺县令的门。于,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⑤太邱道广: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夫子(孔子)的故乡鲁城(今山东曲阜)。
⑥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盛康联写的挽诗。盛康联合葬于海盐,故称其为“海上”。诗中称赞他“健者”与“达人”,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首句“九老著吴中”,是赞美盛康联的出身和地位。“九老”,指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东宫四友”和“翰林四学士”等一群文士。《旧唐书》载:“(唐玄宗)开元三年,诏以文章之暇,召四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置左右拾遗、补阙、司议、司封四员,皆赐金帛。又选文学之士,以充待制之官,每五日一入直。”这四个人是当时文坛上的佼佼者,号称“四友”。“东宫四友”是左拾遗张说、右拾遗苏源明、中书舍人贺知章和翰林学士李朝威四人。而“翰林四学士”则是左司御使陆象先、右司郎中苗延龄、中书舍人吕延祚和殿中侍御史赵冬曦四人。这四位文人,都是盛康联的先辈。因此,盛康联能被后人称为“九老”中的一员,是有根据的。
第二句“香山居士”,是盛康联的自谦之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因作《长庆集》,世称“白香山”。这里用“香山居士”来称盛康联,既表示对盛康联的崇敬,也是对其才华的肯定。
第三句“洛社耆英”,是盛康联的自豪。宋代时,洛阳有个著名的文士陈襄,世称“陈洛社耆英”(见《宋史.文苑传》)。陈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好友。范仲淹有《祭陈洛阳先生文》云:“先生年七十有三,始为河南府推官,以直声闻于时;后为大理评事,以直声闻于朝;复为尚书屯部郎中,以直声闻于天下。”陈襄虽已去世,但“洛社耆英”之名却永垂不朽。盛康联能与陈襄齐名,自然也值得自豪。
第四句“一官归海上”,是盛康联的谦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盛康联虽然曾担任官职,但最终还是辞官归隐。在封建时代,官场上的人难免要受排挤,因而“一官归海上”,并非真正归隐,而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第五句“于尉门高”,是盛康联的自傲。这里的“于尉门”,是指唐代于邺县令的门,即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于邺县令的门很高,是因为于邺是个大县,县令的地位较高。盛康联在这里用一个“高”字,既表明自己曾担任过较高的官职,也表明自己在官场上的地位并不低。
最后一句“太邱道广”,是盛康联的得意之语。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孔子(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在鲁国讲学,弟子们纷纷前来求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派,所以人们称他为“孔圣人”。这里用孔子的名字来称盛康联,是对他的赞誉。
盛康联在这首诗中,用典雅的文言文来写挽词,显得格外庄重典雅。全诗押平声韵,音调和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深厚,既有对盛康联的赞美,又有对他人生道路的惋惜,感情深沉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