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为京国壮干城,每当跨马据鞍,犹见精神矍铄;
我于交情托桑梓,值此内忧外侮,最伤耆宿凋零。
【注释】
挽马玉昆联:即《挽王京兆》,为杜甫所作。玉昆,王建的号。京兆,指王建任右拾遗时所居之地。王建曾任中书舍人。王建字勤美,洛阳人。天宝年间进士及第,曾官至左拾遗,故称王拾遗。安史之乱后,他避乱入蜀,先后做过剑南节度使支使、成都节度副使等职,最后死于成都。杜甫于大历三年(768)春天作此诗以赠王建。公:对人的尊称,这里指王建。“壮干城”,指王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做右拾遗时,为国事而忧心忡忡,为国家的安定出谋划策。据鞍:骑马上马。犹见精神矍铄: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矍铄,意思是精神焕发,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旺盛,精力充沛。交情:朋友之间的情谊,这里指友情。桑梓:古时乡里之称,这里指家乡。“交情托桑梓”,意思是说作者与王建有深厚的友情。我:指诗人自己。最伤耆宿凋零:最为伤心的是老一代官员们的凋零。耆宿,指德高望重的年长者或老成持重的人。凋零,衰败衰落。“耆宿凋零”是说国家出现了衰败衰落的局面。
【赏析】
首联:诗人用一个“壮”字赞美王建,表现了诗人对王建的尊敬和仰慕之情。颔联:颔联写诗人对王建的友情之深,并表达了对国家衰微的忧虑之情。颈联:颈联进一步写诗人对国家衰微的忧虑之情,并表达了对老一代官员们凋零的伤心之感。尾联:尾联总结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也寄托了自己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