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遣兰亭感至今,后之揽者倦登临。
华胥一梦畴先觉,夷甫诸人笑不禁。
昨日杯觞今日地,别时踪迹见时心。
若为办逐元真子,白鹭烟波往莫寻。

【注释】

杂感二首:即《杂感二首》,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杂感,指不拘泥于一事一物,而广泛地抒发各种感想和感慨。

其二:诗的第二首。

华胥:传说中的神名,相传她住在华胥国,那里的人都是长生不死者(见晋·葛洪《神仙传》)。

畴先觉:指先觉醒的人。畴,通“俦”,同辈。

夷甫:指王夷甫,字平仲,王衍之弟。他任司徒时,喜欢清谈玄学。后来因受司马氏的排挤,出京后在洛涧自杀。

元真子:指谢鲲,字略丘,陈留人,曾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职。

莫寻:不要去找。

【译文】

是谁把兰亭的故事传到今天,后来的人游览也感到厌倦了。

先觉的人已从华胥梦中醒来,其他人还在那里笑个不停。

昨天还在杯中畅饮,今朝却已身临其境;别时的踪迹,见时的心事。

如果能够像元真子那样办妥一切,就到白鹭洲去泛舟远游吧。

【赏析】

此诗为五律。诗写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与不平之气,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尘网的愿望。全诗语言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明快,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抒情作品。

开头两句:“谁遣兰亭感至今?后之揽者倦登临。”诗人首先感叹于兰亭的故事已经流传到今天,而那些后来的人游览兰亭也感到厌烦了。兰亭故事,原出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楔集会,饮酒赋诗。当时王羲之有一篇《兰亭集序》传世。《兰亭集序》文辞典雅,意趣横溢,是千古绝唱。《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人们常常用“兰亭”来借指书法或文章的杰作。“今”在这里是指现在。“揽者”就是后来游览兰亭的人。“倦”是厌倦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些游览兰亭的人已经厌倦了。

中间四句:“华胥一梦畴先觉,夷甫诸人笑不禁。”“昨日杯觞今日地,别时踪迹见时心。”意思是先觉之人已经从华胥的梦境中醒来,那些还在梦中的人则忍不住发笑。昨日还在酒杯中畅饮,今朝却已身处现实之中;别离时的踪迹,见到时的心思。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慨。“昨日杯觞今日地”中的“地”字,指的是现实的土地,而不是天上的仙境。所以诗人说“别时踪迹见时心”。

最后两句:“若为办逐元真子,白鹭烟波往莫寻。”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意思是:如果能够像元真子那样办好一切,就到白鹭洲去泛舟远游吧。这里的“元真子”指的是谢鲲(字略丘)。谢鲲是东晋名士,曾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职,曾一度受到司马氏的排挤。后来他到洛阳投奔司马伦,司马伦篡位后,他被司马伦杀害。这首诗的结尾处表现了诗人希望摆脱现实政治斗争漩涡的心情。他希望像谢鲲那样远离是非之地,过一种自由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