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重大江南北,佐武慎治兵,继文正治民,声绩无惭往哲;
晚屯时局艰危,戊戌能守经,庚子能应变,风节不愧名臣。

【注释】

  1. 挽刘坤一联:刘坤一(1874年~1930年),字子固,号陶庵。江西德兴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战时内阁协理大臣,与孙中山商定北伐方略。民国成立,任国务总理。不久辞去职务。袁世凯当政后,曾两次出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并代理国务总理,为“洪宪帝制”的发起人和主要支持者。后被蔡锷、唐继尧等人驱逐下台。晚年定居北京,著有《陶庵日记》等。
  2. 望重大江南北:指其功业遍及全国。
  3. 佐武谨治兵:辅佐皇帝,谨慎地治理军队。
  4. 继文正治民:继承前人,治理百姓。
  5. 声绩无惭往哲:功绩卓著,不愧于历代圣贤。
  6. 晚屯时局艰危:晚年时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
  7. 戊戌能守经:在戊戌变法中能够坚守传统经书。
  8. 庚子能应变:在庚子事变中能随机应变。
  9. 风节不愧名臣:有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节操。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清朝晚期重臣刘坤一所写的挽词。刘坤一在清末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任过多个要职,如刑部主事、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并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担任战时内阁协理大臣,与孙中山商讨北伐事宜。民国成立后,他一度担任国务总理和国务卿,成为“洪宪帝制”的主要策划者和支持者,但最终被赶下台。晚年时期,他定居北京,继续从事文化和政治活动。这首诗对刘坤一一生功业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同时表达了对其人品和品格的敬意。
    首句“望重大江南北”,是对刘坤一生平功绩的总结概括,既表明了他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和威望,也表达了对他一生贡献的高度肯定。次句“佐武慎治兵,继文正治民”,则具体提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既强调了他的忠诚与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第三句“声绩无惭往哲”,更是直接点明了他的功绩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位贤君圣相,彰显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贡献。尾句则再次强调了他的品质,既表明他有着高尚的节操和坚定的信念,也体现了对他的深厚情谊和崇高敬意。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刘坤一生平事迹的客观评价,又有对其品格和精神的赞美和颂扬。通过对其功业和人品的赞颂,展现了作者对刘坤一的深厚感情和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