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
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
【注释】
郭嵩焘:字云仙,晚清名臣。联:指挽联、祭文等。修六艺之文: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文章。《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如履薄冰。”六艺即指“诗书礼乐”。通万方之略:通晓四面八方的计谋策略。“万方”泛指全国或四方。《左传·襄公十三年》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后世谁相知:后人是否了解我。怅望千秋为陨涕:感叹千秋万世后无人了解我,为之流泪。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以鬼神为质,期待圣人明察。殷忧与终古:忧虑与国家同在,与天地共久。苍凉寰海一孤臣:四海茫茫,唯有一个孤独的臣子。
【赏析】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圃;郭嵩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同治三年(1864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御史等职。光绪八年(1882年),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升侍讲学士,旋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兼总理衙门大臣,署直隶总督。光绪十年(1885年),调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十二年(1886年)调任湖广总督,兼南洋大臣。次年,授工部尚书。十五年(1891年),病逝于北京西郊静谷,时年五十四岁。
这首挽联,作者以郭嵩焘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表达了自己对郭嵩焘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说的是郭嵩焘在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文章上有所成就,同时也通晓了四面八方的策略。这句话是对郭嵩焘学问深厚、见识卓绝的赞美,也是对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的总结。
第二句“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说的是郭嵩焘虽然学识渊博,但世人却难以理解他的心思,只能独自面对无尽的悲伤。这句是对郭嵩焘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的描绘,也表达了他对世人不能理解他的无奈和悲哀。
第三句“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说的是郭嵩焘以鬼神为凭,期待圣人能够明察秋毫。这句话是对郭嵩焘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的赞美,也是对他对自己目标的追求和坚持的肯定。
第四句“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说的则是郭嵩焘为国家忧虑了整个历史时期,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臣子。这句是对郭嵩焘为国家付出的辛劳和牺牲的赞美,也是对他一生所承受的苦难和孤独的感叹。
整首挽联通过对郭嵩焘的赞美和惋惜,表达了对郭嵩焘一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郭嵩焘为国家付出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