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出羲皇,江南手定浑闲事;
同仇好兄弟,天上魂依急难人。
【注释】
曾国荃:字伯涵,湖南湘乡人。太平天国时官至检点丞相,后为湘军将领之一。
“有道出羲皇”二句:意思是说,你(曾国荃)是出仕的圣王,江南平定叛乱,你功高盖世;你是同仇敌忾的兄弟,死后魂归天上。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上联赞颂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大业,下联哀悼曾国藩战亡。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练兵”等思想,对洋务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代伟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进士,道咸年间历任文渊阁校理、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职。咸丰元年(1851年)授翰林学士兼侍讲,入值南书房。次年,受命督办湖北团练,并奉命前往江西剿灭太平军。咸丰三年(1853年),率湘军东征,镇压太平天囯,先后攻陷九江、武汉等地。咸丰四年(1854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节制四省军队,负责镇压太平天囯。同治元年(1862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解除兵权,调回北京。不久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继续剿贼。同年十二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他督师勤王,在天津大沽口之战大胜,收复失地。第二年五月,英法联军再次进犯天津,他力主议和,签订《北京条约》,但遭到慈禧太后的拒绝,被迫离开北京,移驻南京,改称两江总督兼署钦差大臣。此后,他与李鸿章合谋,利用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余部,同时加紧镇压捻军。他在南京期间,先后颁布了《治淮条规》、《筹防章程》等军事法规,加强了地方治安力量。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曾国荃病逝于安庆军营,享年四十九岁。曾国藩十分悲痛,写了一副挽联:“有道出羲皇,江南手定浑闲事;同仇好兄弟,天上魂依急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