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以香而焚,膏以明而煎,同彼龚生,天年竟夭;
有拔使之起,孰挤使之止,嗟我子敬,人琴俱亡。

《兰以香而焚,膏以明而煎》一诗,出自近现代诗人严复的《挽文廷式联》,是一首表达对文廷式不幸去世的哀悼之情的诗歌。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 诗句解析
  1. “兰以香而焚”:这句诗意味着兰花被焚烧。这里的“焚”字,形象地描绘了兰花因燃烧而失去原本的美丽和香气。
  2. “膏以明而煎”:这句诗意味着蜡烛被点燃,但最终被烧焦。这里的“煎”字,表达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逐渐变得焦黑,失去了原有的光亮和温度。
  3. “同彼龚生”:这里的“同彼”指的是与那位名叫龚生的人相似,龚生在这里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是作者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比喻。
  4. “天年竟夭”:“天年”指的是人的寿命或自然年龄,“竟夭”表示竟然早早地去世。这句话表达了对文廷式不幸离世的惋惜和哀悼。
  5. “有拔使之起,孰挤使之止”:这里提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拔使起”,另一个是“孰挤使之止”。这两个动作都是用来描述文廷式的遭遇。前者可能指的是有人试图帮助他恢复名誉或地位,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成功;后者则是指有人故意排挤他,使他无法继续留在官场或其他重要的位置上。
  6. “嗟我子敬,人琴俱亡”:这里的“嗟”字表达了作者对文廷式的哀叹和感慨。而“子敬”则是指文廷式,这个名字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同事或对手等。最后一句“人琴俱亡”则进一步强调了文廷式已经不在人世,他的人和他所珍视的物品都随他一起消失了。
  • 译文与注释
  1. 译文:就像兰花被燃烧一样,蜡烛被点燃后变得炽热并最终烧焦。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物质和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廷式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2. 注释
  • 兰以香而焚:这里的“香”指的是兰花的香气,“焚”则是指燃烧。整句话的意思是兰花被烧掉(烧毁)了,只剩下焦黑的痕迹。
  • 膏以明而煎:这里的“明”指的是明亮,“煎”则是烧焦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蜡烛被烧成了黑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 同彼龚生:这句话中的“彼”是一个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龚生。全句意思是这个事件跟那个叫做龚生的人有关。
  • 天年竟夭:这里的“天年”指的是人的寿命或自然寿命,“竟夭”表示文廷式已经去世。全句意思是文廷式的寿命竟然这么短促。
  • 有拔使之起,孰挤使之止: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分别表示“拉起来”和“挤压住”。全句意思是有的人试图把文廷式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拔起),但是另一些人却试图把他挤出去(挤压)。
  • 嗟我子敬,人琴俱亡:这里的“嗟”是一个感叹词,表示叹息或悲哀。“子敬”是指文廷式。全句意思是我为文廷式感到悲哀,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人琴俱亡)。
  • 背景介绍
  1. 文廷式的政治生涯:文廷式曾参与反对慈禧干政的行动,并签署了《马关条约》。这些行为使他触怒了慈禧,最终导致他被革职并流放至边疆。
  2. 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忧虑和思考。

严复的《兰以香而焚,膏以明而煎》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悼之情的诗歌,更是一幅具有深远意义的画卷。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歌不仅是对文廷式个人命运的哀悼,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