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四十年,名满寰区,为旧学诸贤后劲;
弃尘六阅月,邦犹杌陧,问先生何地埋忧。

【注释】

四十年:指自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

寰区:天地间,泛指全国。

旧学诸贤:指杨守敬的老师戴震。

后劲:后人,后来的读书人。

弃尘六阅月:指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直到乾隆七十四年(公元1739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共六次罢考。

问先生何地埋忧:意谓先生在何处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挽联。上片赞其博古学问渊博,下片赞他的品德高尚。

诗的首句“博古四十年”是说杨守敬博学广闻,对古代典籍、文物等有较深的研究和了解,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名满寰区”,则表明其学识之广,影响之大。

次句“名满寰区”,进一步点明其为“旧学诸贤后劲”。所谓“后劲”,是指后起之士,即后来者能够继续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发扬他们的学术思想,使学术更加繁荣昌盛。这里,杨守敬被称赞为“后劲”,可见他的成就与贡献是多么巨大。

下片写杨守敬的品格,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弃尘六阅月”是说杨守敬因屡试不第而弃绝功名利禄之心,专心治学研究。“邦犹杌陧”,形容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状况,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问先生何地埋忧”则是对杨守敬的一种同情和安慰,意谓先生为何要在这动乱的年代中忧虑呢?言外之意是说杨守敬应该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不要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荣辱之上。

这首诗赞扬了杨守敬博学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与期望之情,希望他能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