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江自古接中华,匹马南行历瘴沙。
高髻铜环带璎珞,由来蛮女尽如花。

滇江自古接中华,匹马南行历瘴沙。

高髻铜环带璎珞,由来蛮女尽如花。

注释:

  1. 滇江:指的是中国云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泛指云南地区。自古以来,滇江就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
  2. 中华:指中国。在古代,“中”常常用来指代中原、中央地带,而“华”则是指繁荣昌盛、文化丰富的国家。这里用“中华”来形容滇江的重要性,强调它是连接中国与外界的纽带,是中国的文化和商贸中心。
  3. 瘴沙:指瘴气弥漫的沙地。在古代,瘴气是指一种有害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湿热的环境引起的。瘴气弥漫的沙地,往往意味着这里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这里,它更形象地描绘了滇江两岸的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这个地方的独特印象。
  4. 高髻:指女子梳高高的发髻。古时女子喜欢梳高髻,以示庄重。
  5. 铜环:指铜质的环形饰品,常用于头饰或腰间。
  6. 璎珞:指用珠宝串成的项链或其他装饰品。
  7. 蛮女:指少数民族女子。这里的“蛮”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形容词,用来表示地域特征。
  8. 如花:比喻女子美丽。这里的“如花”是对蛮女美貌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滇中风情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滇江沿岸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首句以“滇江自古接中华”开篇,点明了滇江的历史地位,暗示了它的战略意义。接着,诗人用“匹马南行历瘴沙”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跋涉在滇中的经历。这里的“瘴沙”既是对滇江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寄托。

接下来的两句“高髻铜环带璎珞”,则是对滇中少数民族女子形象的刻画。诗人通过“高髻”和“铜环”等细节描写,勾勒出了她们庄重而又美丽的形象。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最后两句“由来蛮女尽如花”则是诗人对整个滇中地区的赞美之词。这句诗通过对“蛮女”的美丽进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人民的深深敬意和喜爱。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展现了诗人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滇中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将滇中的美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