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藻无定根,因风自来去。
人生无定遭,绸缪有散聚。
忆我初来东,识君倾盖际。
一见展殷勤,异姓联同气。
东西旋就官,先后遭时忌。
救祸各不遑,有情徒相思。
转瞬忽三年,变幻如梦寐。
风过花离披,雨收途路泥。
茫茫寻旧交,谁能不遐弃。
同病自相怜,君情无改易。
相怜复相亲,执手一歔欷。
君颜虽如初,我已发髭异。
得失何足论,人生且如寄。
慷慨付达观,耻挥儿女泪。
君家酒正醲,且尽今朝醉。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原昌邑王明府的。原昌邑王明府,即唐代宗时期的原州(今宁夏中卫)郡太守李适之。

【译文】:
苹藻没有固定的根,随风飘来荡去。人生没有定数,有聚散离合。我最初来到东都时,认识你正是我们彼此投下信任的车轮相遇之际。一见你就热情周到,异姓之人也如同亲人。东西两边官位互换,先后遭逢世道艰险。救国救民无暇他顾,徒有相思之情。转眼三年过去,变幻如梦似幻。风过花落纷纷散开,雨收路泥泥泞不堪。茫然寻找旧日的交游,谁能不感到失望?同病相怜自相怜悯,你的情怀始终不变。彼此相怜又相亲,执手而悲泣。君颜虽然未变,但我的头发却已变得稀疏。得失荣辱何足论道,人生终究只是过客。慷慨地对待一切,不要挥泪如珠。你的家中美酒正醇厚,暂且畅饮今朝的酒!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原昌邑王明府的两首送别诗。在唐代宗时期,李适之任原州刺史、朔方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原昌邑王明府就是当时的李适之说。李适之是唐肃宗时的宰相,因事获罪贬为原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适之被贬为原州刺史。诗人对李适之寄予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写了这两篇送别的诗。

首联“蘋藻无定根,因风自来去”是说萍和藻没有固定的根,随着风儿飘来飘去。这是以自然现象喻人事的变化。人生也是这样,没有固定不变的境遇或归宿,就像这漂浮不定的萍藻;但人是有情义的,即使遭遇挫折,也会像古人所说的“绸缪有散聚”,互相安慰,共同度过难关。

颔联“人生无定遭,绸缪有散聚”进一步强调人生的无常。这里用“绸缪”指相互关心照顾,“散聚”指相聚离散,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一联表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聚散离合。但是,尽管人生多变莫测,人们仍然要相互关心照顾;尽管人们会聚在一起,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分散开来。这一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颈联“忆我初来东,识君倾盖际”回忆自己与李适之初次相见的情景。他们相识之初,彼此都很看重对方,愿意坦诚相对,倾心相待。这里用“倾盖”形容两人初次见面时的情景,表示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一联表达了对李适之的深厚友谊。

尾联“相怜复相亲,执手一歔欷”表达了对李适之的同情和关怀。他们不仅相互关心照顾,而且情感深厚,彼此牵挂。当李适之时常思念自己的朋友,不禁潸然泪下。这里的“歔欷”是指哭泣的声音。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朋友的深情厚谊的感慨。

全诗以自然景物为线索,将诗人与李适之的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通过描绘萍藻无定根、人生无定遭等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回忆与李适之相识、相交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最后通过描写李适之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