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出城西,卓立千花塔。
雷峰俨弟罤,雁行不相杂。
晓迎暾光射,暮受云气纳。
盘石踞其颠,呀如门半𨵵。
山高风自凉,匪秋亦飒飒。
二分垂在外,侧足敢轻踏。
遥闻钟磬声,隔岭相应答。
天然好图画,可惜付村衲。
安得买山资,结茅安木榻。
澹沱高士湖,一日绕一匝。
传闻宝正年,制书可摹拓。
千搜竟何有,前路碧藓合。
【注释】
- 岧峣(táo yáo):高大。
- 卓立:高耸。
- 雷峰:即雷峰塔。
- 暾(tuán)光:初升的太阳。
- 云气纳:接受云气。
- 盘石:大石头。
- 呀:同“哑”,指山形如门半开着的声音。
- 匪秋:非秋天。
- 钟磬(qìng)声:佛教寺庙里敲钟击磬的声音。
- 澹沱(dàn tuó):即澹台,在今江苏常熟。
- 宝正年:宝应年间,宝应是县名,属江苏省常熟县。
【赏析】
此诗为酬答友人之作。作者对宝石山作了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全诗以宝石山为主体,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笔墨描绘出它的雄伟壮观,又通过写诗人登山观景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同时,诗人还借山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岧峣出城西”,写出宝石山高耸入云的形象特点,使人感到它像一座巍峨的大山屹立在城西。“卓立千花塔”则进一步描绘出宝石山的高大、雄伟,以及周围环境的美丽,使读者能够想象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第二句“雷峰俨弟罤,雁行不相杂”,描绘了宝石山与雷峰塔之间的相互关系。雷峰塔如同一个守卫着宝石山的士兵,而宝石山则如同一支浩荡的队伍,与雷峰塔遥相呼应。这里的“弟罤”比喻得非常恰当,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四句“晓迎暾(tūn)光射,暮受云气纳”,描写了宝石山早晨迎接阳光照耀的景象和夜晚接受云雾笼罩的情景。这两个场景都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感觉。
第五、六句“盘石踞其颠,呀如门半𨵵(lǎn)”,进一步刻画了宝石山的形状和气势。盘石象征着坚固不移,而山巅则如同一个门户半开着的状态,给人以神秘感。
第七、八句“山高风自凉,匪秋亦飒飒”,描绘了宝石山在秋天以外的其他时间也是风凉宜人的景象。这里强调了宝石山四季皆宜的特点。
第九、十句“二分垂在外,侧足敢轻踏”,进一步描绘了宝石山的壮丽景色。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宝石山比作一幅巨大的画卷悬挂在空中,让人不禁想要靠近去欣赏。
第十一句“遥闻钟磬声,隔岭相应答”,描写了诗人在宝石山上听到远处传来的钟磬声,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里的“应答”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氛围的向往和渴望。
第十二、十三句“天然好图画,可惜付村衲”,感叹宝石山如此美丽的景色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欣赏。这里的“村衲”指的是那些不懂得欣赏宝石山美景的人,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无法领略其内在的价值。
结尾两句“安得买山资,结茅安木榻”,表达了诗人对拥有宝石山的愿望。他希望能够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庄,在那里安享清静的岁月。这里的“安得”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