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田搜括竟何堪,幕上营巢计太憨。
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及语言的鉴赏能力;然后要理解全诗内容,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同时要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如修辞、描写等。

“葛岭咏古 其二”出自《咏古二首》,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作品。此诗以公田、营巢、木棉庵三组意象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葛岭风物图;在艺术上,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景抒发感慨,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之情。首联“公田搜括竟何堪,幕上营巢计太憨”,点明题旨,指出公田之搜括已到极点,而营巢之计也太憨痴可笑。颔联“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紧承首联而来,进一步说明公田之搜括已达到极点,而南行之愁也难以排解。颈联“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说明了公田之搜括已达极点,而南行之愁也难以排解,因此只好南归,而归途中最使人愁苦的是木棉庵。尾联“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紧承上联而来,进一步说明了公田之搜括达于极点,而南行之愁也难以排解,因此只好南归,而归途中最使人愁苦的是木棉庵。尾联“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紧承上联而来,进一步说明了公田之搜括达于极点,而南行之愁也难以排解,因此只好南归,而归途中最使人愁苦的是木棉庵。尾联“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紧承上联而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照应了前两句,也照应了后两句。前两句是说公田之搜刮到了极点,而营巢之计也太憨痴可笑;后两句是说因为公田之搜刮已经到了极点,所以只能南归,而且归途之中还最令人愁苦的是木棉庵。从这四句诗来看,诗人刘克庄是在借咏古来抒写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这首诗的前三句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葛岭风物,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1)公田:指官田、官地;搜括:征收赋税,强取豪夺;堪:能够忍受。公田之搜括已到极点。(2)幕上:指军帐上的帐篷;营巢:筑巢。营巢之计也太憨痴可笑。(3)风月无边:指自然界的景色无边无际;枉抛却:白白丢掉;南行:向南行进;愁煞:十分忧愁;木棉庵:寺庙名。因寺中有木棉树而得名。(4)风月无边:自然景物无边无际;枉抛却:白白丢弃。(5)南行:向南行进;愁煞:十分忧愁;木棉庵:寺庙名。(6)风月无边:自然风景无边无际;枉抛却:白白丢弃。(7)南行:向南行进;愁煞:十分忧伤;木棉庵:寺庙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