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篷一百四十八,多在白云缥缈中。
有时清磬天外响,欲往寻之无路通。
注释:
茅篷一百四十八,多在白云缥缈中。
有时清磬天外响,欲往寻之无路通。
译文:
茅篷一百五十八,大多隐藏在白云缥缈之间。
有时清馨的钟声从天边传来,想要前往却找不到通往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茅篷的向往和追寻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茅篷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充满诗意的世界。
茅篷一百四十八,多在白云缥缈中。
有时清磬天外响,欲往寻之无路通。
注释:
茅篷一百四十八,多在白云缥缈中。
有时清磬天外响,欲往寻之无路通。
译文:
茅篷一百五十八,大多隐藏在白云缥缈之间。
有时清馨的钟声从天边传来,想要前往却找不到通往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茅篷的向往和追寻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茅篷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充满诗意的世界。
【解析】 “过昭庆寺访哲公不遇”是首联,全诗写诗人到昭庆寺寻访智顗未遇。首句点出题意,第二句写出了智顗的清高脱俗,第三、四两句写出了智顗的佛门造诣。“我来虎溪下”承上启下,过渡到尾联。 【答案】 译文:五宗谁继承着响彻云霄的声音?只有智顗的禅林清绝而寂静。水边的月观空悟到了佛法的真谛;风中幡动回答了法音的呼唤。我来到龙井山下,看到智顗在深山古寺里修行。可惜我没有见到传说中精通《维摩诘经》的大士
诗句释义 1 何处消长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长夏季节的某种期待或感受,他可能想要找一个地方来消磨这个漫长的夏天。 2. 空亭远眺宜:空亭意味着没有其他人,因此可以独自远眺。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空旷的亭子中,享受着远方景色的情景。 3. 山光来不速:山光指的是远处的山峰在日落时分反射出的光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于这种美景到来的意外和欣喜。 4. 月影出如期
诗句释义: 1. 隐者柴门内,林花落又开。 译文:隐居在山中的小院,门前有一片树林。花儿落下后又重新开放。 关键词:隐者(隐居的人)、柴门(简陋的房屋的门)、林花(树林里的花朵)、落又开(花儿落下后再次开放)。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环境,门前有片树林,花儿落下后又重新开放,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2. 水深鱼极乐,客散鸟还来。 译文:池塘里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晓行》 晓行 残漏五六点,稀星三四匀。 岸崩枯似腊,树秃立如人。 估客郎当铎,征夫轣辘轮。 趁凉同起蚤,露气湿衣巾。 译文: 清晨出发,天空中的星星稀疏,只有五六颗。 江边的石头已经崩塌,像冬天的腊月一样冷。 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身。 商人的号角声此起彼伏,征人的车轮声隆隆作响。 趁着凉爽,大家起床早早出发,露水把衣服打湿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晨曦中踏上旅程的情景
【注释】 涧水空山道:涧水,指山间溪流。空山,形容山中寂静。道,小路。 相过人不知:相互往来的人不知道我来访。 美花多映竹:美丽的花儿映衬在竹子之中。 桐叶坐题诗:坐在梧桐树的叶子上题诗。 易下杨朱泪:容易落下像杨朱一样的眼泪。易下,轻易落下。 难酬支遁词:难以报答像支遁一样的诗人(即谢安)。 扁舟吾已就:我的小船已经准备停当。 舍此复何之:离开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呢? 赏析:
徐毓洲读书僧舍集杜工部句寄之 其四 同调嗟谁惜,亲情独有君。 优游谢康乐,俊逸鲍参军。 舍下笋穿壁,阶前树拂云。 几时杯共把,水竹会平分。 注释: 1. 同调嗟谁惜:意指同为文人,相互感叹无人珍惜自己的才华。 2. 亲情独有君:表示对这位朋友的特别情感,认为他的情谊独一无二。 3. 优游谢康乐:以谢灵运(谢康乐)为榜样,形容自己生活闲适自得。 4. 俊逸鲍参军:用鲍照来比喻自己
徐毓洲读书僧舍集杜工部句寄之 其三 林僻来人少,村花不扫除。 长卿多病久,中散旧交疏。 把酒宜深酌,新文尚起予。 吟诗坐回首,日暮且踟蹰。 注释: - 林僻:指幽静的山林。 - 来人:指的是来访的人。 - 村花:指乡村中的花朵。 - 长卿:指的是李陵,因曾为李陵作《别歌》,故称。 - 中散:指的是嵇康,因其曾为《与山巨源绝交书》而知名。 - 把酒:拿起酒杯。 - 起予
【注释】: 何谦之(768—824),字文举,河南人。曾任制置使府参军事,后任司户参军,因事下狱死,时人称其“晚节独芳”。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首联先写自己与何谦之的相识、相交和相知;颔联赞扬他的才能和为人;颈联祝愿他官运亨通,身体健康长寿;尾联则希望他像菊花一样,在晚年还能保持高洁的情操。 首联“维岳天中贵”,以山为喻,赞颂何谦之居高位而能自守,不骄不矜,如嵩岳之巍然不动
【注释】 1. 云秋:云气秋色。 2. 皇华使,汉元帝遣五方蛮夷君长入朝的使者,因称“皇华使”。 3. 魏阙:指皇宫。 4. 梁园:东汉梁孝王刘武的园林。 5. 灰岭、卢沟:地名。 【赏析】 《奉使典试河南出都作》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奉命赴河南主持考试的情景。前二句写自己奉命去河南主持考试的途中景象。后四句写抵达河南后,在主考官面前应试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自然
徐毓洲读书僧舍集杜工部句寄之 其二译文:我虽然拙劣,但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幽静偏僻的地方更能让我怡然自得。放宽心态应是酒,排除烦闷应该强裁诗。野寺中僧人稀少,茶瓜留客却很迟。我们向来心意相通,步着木屐向东篱。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同道好友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虽身处僻远之地,仍保持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精神的思想。 赏析:徐毓洲在僧舍读书时,偶遇杜甫《佳人》中的一句“野寺残僧少,茶瓜留客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作答时,注意结合全诗的注释和题目要求来分析理解。“清泉白石两无猜”的意思是:清泉、白石都是清白之物,没有一点猜忌之心。“云为封门风为开”的意思是:云雾是关闭门户的,风也是打开门户的。“扫地担柴僧本分,不曾乞食下山来”的意思是:扫地砍柴是僧人应尽的义务,不曾向人乞求食物而下山来。据此概括诗句大意即可。 【答案】 ①清泉、白石都是清白之物
注释:世上有谁像你那样悠闲?整天默坐掩着关。草嫌精舍瓜牛小,容得须弥一座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茅篷的诗,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句“世上何人似汝闲”,意思是说世间有谁能像你那样悠闲自在。这里的“汝”指的是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自豪和满足。 第二句“终朝默坐掩松关”,意思是整日默坐在茅篷里,把门关上。这里的“掩松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世隔绝
【解析】 “茅篷”是诗题,“其四”是诗的序号。“疾风昨夜过山凹”句写风,以疾风作引子;“雨点声声不住敲”句写雨,以雨声作结尾。 第二句“一个团蒲身坐稳”中“团蒲”指团蒲草编成的蓑衣,这里用作喻体,代指人,写出了诗人不畏风雨的坚毅精神。“任它卷去几重茅”意思是说任由风雨把茅篷掀掉。这句是说面对狂风暴雨,自己毫不畏惧,任凭风吹雨打,不惧艰难险阻。 【答案】 译文:昨夜疾风从山凹刮来,雨点声声不停敲打
【注释】 宿华顶寺:在浙江省天台县。 青云:指仙鹤,此处比喻高官显贵。 月:月亮的别名。 肘后悬:古代官员佩带的金饰,以显示权力。 【赏析】 《宿华顶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夜宿华顶寺时,所见、所听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想。首四句写自己所见之景;“青云为佩月为船”,写山中景色之奇丽,并喻人之所居者。次四句写所闻之声,即山间虫鸣鸟啼之声,以及溪水潺潺流声,并以此表达自己的闲适之乐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华顶寺的清幽。诗前两联是说华顶寺没有一点尘俗的东西,所以白鸟才来此栖息。 纸阁绳床土木骸,本无一物惹尘埃(华顶寺)——华顶寺中只有纸做的阁楼、竹做的绳床、木做的佛塔和土塑的佛像,这些东西都是人造的,没有一点儿尘世的东西,所以连白鸟都来此栖息。 故知白鸟趋炎客,不到清凉佛地来——因此,我就知道那些飞来觅食的白鸟都是喜欢热闹的,而不会到这清凉的地方来。 赏析:
宿华顶寺其二 竹瘦藤枯古石斜,白云留护法王家。 深山气候元来别,五月初开芍药花。 注释:竹林枯萎、藤蔓干枯,古老的石头斜倚着;白云环绕着法王的家园。深山里的气候本来和别处不同,到五月才开始开放花朵。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华顶寺游览时所作。华顶寺,位于安徽黄山北麓,因山势高耸,峰峦重叠,云海翻腾而得名。诗人以“竹瘦藤枯”写景,写出了华顶寺周围苍劲挺拔的树木,以及寺庙的古朴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