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播弄斗锋针,诃佛居然智慧林。
也似儒家南渡后,不谭经义学观心。
【注释】
高明寺:在江西九江。
实云上人:《高僧传》称慧远法师“常住庐山,名僧辈来从之学,号为‘庐山僧集’。又与诸公往还,故名‘高僧传’”。
南渡后: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都建康(今南京),国都由建康迁到建邺(今江苏南京),所以称为南渡。
经义:儒家经典。
心:佛教中的净心。
也似儒家南渡后:这里用典说明佛学和儒学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同源的。
不谭经义学观心:指禅宗的修行方法,即观照自性,以直指本心,了悟佛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临行之际,将一片深情厚意,写进了这首诗中。全诗四句,首句点出实云上人,次句写他的学识,末句写他的精神境界。前三句都是正面描写,而末句则从侧面烘托,使实云上人的形象更生动、丰满。此诗前两句,对实云上人的学识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学问渊博;第三句则通过一个典故表明,他对儒道两门学问都有所研究,而且颇有心得。末句则直接表明了他追求的目标——心学。
诗的前两句是对实云上人的学问的具体而形象的描述,也是对他的个性和志趣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这两句话,一扬一抑,跌宕有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口头播弄斗锋针”,是说他善于辩论,口才出众,能言善辩。“诃佛居然智慧林”一句则是说他虽然批评佛法,却也能洞察其中深奥的道理,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诗人没有直接写实云上人的学问或思想境界,而是写他的生活态度。“也似”二字,既是转折,又是递进,写出了实云上人既重视儒家学问,又重视佛家学问,二者并重的特点。“不谭经义学观心”,更是突出了其精神境界的高尚。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实云上人学问上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则突出了他精神境界的高尚。这种高尚的境界正是作者所要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