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将,没为神,慷慨捐躯,一笑快酬擒虎愿;
宁效龙,毋效杜,殷勤诫侄,千言惭读伏波书。

【译文】

生为将领,死为神灵。慷慨牺牲,一笑之间快意于擒获猛虎之愿;

宁愿效仿龙的勇武,也不愿学杜如晦的谨慎。恳切告诫侄子,读《出师表》而深感惭愧。

【注释】

挽:悼念,吊唁。

松山: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人称“卧龙”。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后主,曾五次出征中原,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234年),病死在军中,临终前上疏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属臣子休也。”其子诸葛瞻随侍左右。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追赠他为丞相,谥号忠武侯。

“神”:指诸葛亮。

“龙”:比喻英勇善战的人。

“杜”:指诸葛亮的弟弟。杜如晦,字承远,三国时蜀汉官员,官至中书侍郎。诸葛亮去世时,杜如晦受遗诏辅政,但因政治腐败被废黜。

“伏波”:指汉代名将马援。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他以勇敢著称于世,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但在政治上却屡受排挤,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朝议大夫,马援坚决不受,表示自己只求过一个平民的生活。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伏波将军,谥号“壮缪”,以示对英雄的尊崇。

赏析:

这首诗用四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经历与心迹。

首句“生为将”,点明了诸葛亮的生平。他一生致力于抗魏复汉的事业,虽未实现理想,但却赢得了后世的崇高敬仰。

第二句“没为神”,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生前身后的巨大影响。诸葛亮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人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第三句“慷慨捐躯”,描述了诸葛亮在临终前表现出的英勇壮烈。他为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第四句“一笑快酬擒虎愿”,则表达了他对未能彻底消除敌人的遗憾之情。尽管他在临死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仍然无法彻底战胜敌人,这让他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最后一句“宁效龙, 毋效杜”,则是他对儿子的嘱托。他希望儿子能够学习他的英勇精神,而不是像他的父亲那样过于谨慎小心。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经历的回忆与总结,深刻地展现了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它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激发了我们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