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城头双江口,登台四览无不有。
气象真欲涵万千,风景何止吞八九。
坡公昔日见图时,按图一境题一诗。
垂老南迁忽亲到,人生泥爪谁能知。
古碑摩挲土花碧,至今妙墨成陈迹。
江山无恙台增高,游人日日事登陟。
我慕濂溪二十年①,自分章贡来无缘。
何幸萍水故人聚,千山都落酒樽前。
茫茫百感此怀古,昔为战场今乐土。
谁将带砺巩金汤,牖户绸缪迨未雨。
关山回首多烟尘,客里闲愁局外身。
桃源天竺②在何处,更觅仙境问同人。
【注释】
①濂溪:即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北宋初年的隐士。他曾经在钟山的紫阳峰下结茅读书,所以后人称他的隐居地为濂溪。
②天竺:佛教名山,在浙江杭州西面。
【译文】
钟子宾都转邀集黄莘农中丞、卢心农司马同登八境台
五岭城头双江口,登台四览无不有。
气象真欲涵万千,风景何止吞八九。
坡公昔日见图时,按图一境题一诗。
垂老南迁忽亲到,人生泥爪谁能知。
古碑摩挲土花碧,至今妙墨成陈迹。
江山无恙台增高,游人日日事登陟。
我慕濂溪二十年①,自分章贡来无缘。
何幸萍水故人聚,千山都落酒樽前。
茫茫百感此怀古,昔为战场今乐土。
谁将带砺巩金汤,牖户绸缪迨未雨。
关山回首多烟尘,客里闲愁局外身。
桃源天竺②在何处,更觅仙境问同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者通过登高远眺,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钟子宾邀请黄莘农、卢心农同登八境台。这两人都是当时的名人。“双江口”指长江和珠江交汇处,也就是广州附近,当时称为五岭(广东大庾岭)城头。这两句是写诗人与两位同道朋友一起登高望远。他们登上高高的八境台,可以俯瞰四周的景色,从高处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诗人用了一个“无不有”来表现景色之广。“气象真欲含万千,风景何止吞八九”。这两句是诗人登高后的感受。他看到眼前的景色,感到心胸开朗,仿佛要包容天下所有的景物,真是美不胜收呀!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爱恋。
第三联“坡公昔日见图时,按图一境题一诗”,是说诗人曾见过一幅《潇湘图》,上面画了洞庭湖、衡山等地,每一幅图都配了一首诗。诗人想当年自己见到这幅画的时候,也像今天一样,不禁感叹不已,于是按照图上的顺序,为它写了一首诗。这两句是写诗人以前也曾写过几首咏湘诗。诗人在这里回忆了自己的旧游和旧作,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
第四联“垂老南迁忽亲到,人生泥爪谁能知”,是说如今我已经年纪大了,又忽然来到了南方,这种意外的变化让我感到有些茫然。诗人在这里感慨自己的身世飘零,无人能够理解他的心事。
第五联“古碑摩挲土花碧,至今妙墨成陈迹”,是说诗人来到八境台中,看到一些古老的碑文已经磨得发亮了,上面刻着古人的诗文。这些诗文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它们仍然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料。这两句是写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历史虽然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化和知识来了解过去的事情。
第六联“江山无恙台增高,游人日日事登陟”,是说现在的八境台比以前更高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八境台的喜爱之情:因为八境台的高度比从前更高了,所以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游玩。同时,这也体现了八境台作为历史文化名胜的地位和价值。
第七联“我慕濂溪二十年,自分章贡来无缘”,是说诗人自从小时候就仰慕陈抟的大名。他曾经在钟山的紫阳峰下结茅读书,所以后人称他的隐居地为濂溪。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一直未能实现这个愿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实现梦想的遗憾之感:他曾经向往过陈抟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能够如愿以偿。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吧。
第八联“何幸萍水故人聚,千山都落酒樽前”,是说诗人很高兴能够遇到很多老朋友,大家一起欢聚一堂喝酒赏景。这里的“萍水”指的是偶然相遇的意思。诗人用“千山都落酒樽前”来表达他对朋友们的欢迎和喜悦之情: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欣赏美景,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第九联“茫茫百感此怀古,昔为战场今乐土”,是说诗人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他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现在却变成了和平的景象;而他自己曾经也是一个战士,曾经为了保卫国家而战斗过。这两句是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战争和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应该珍惜和平、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第十联“谁将带砺巩金汤,牖户绸缪迨未雨”,是说谁能将这片国土永远守护下去呢?这里的“金汤”指的是坚固的城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担忧:如果失去了这片土地,那么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也就没有了保障。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第十一联“关山回首多烟尘,客里闲愁局外身”,是说回头看看那些关隘山峦,那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战争和纷争。而自己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却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感慨:他虽然身处异地,但却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十二联“桃源天竺②在何处,更觅仙境问同人”,是说在桃花源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真正的仙境?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他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的仙境,让自己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这两句是写诗人对于未来的展望: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来安放自己的身心和灵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看到了美丽的山河风光,感受到了历史沧桑的变化,思考了过去的未来和现在的处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气质,还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历史虽然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化和知识来了解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