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不收声,鸣夏尔何故。
讹言始一倡,邪说遂群附。
无端惊风鹤,便思营窟兔。
智不如郑商,反效乘韦赂。
人言既弗恤,国法亦罔顾。
嗟尔蚩蚩氓,死生全未悟。
以肉饲虎狼,岂能供餍饫。
闻膻必集蚁,物腐乃生蠹。
为汝明顺逆,作顺要施恕。
倒行而逆施,顺义已先误。
奈何侥幸心,不若守御固。
众方以为安,吾正为此惧①。
【注释】
- 书愤:指作者因不满朝政,写下此诗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平。
- 百舌:即布谷鸟,以其鸣声而得名。
- 讹言:错误的言论或谣言。
- 邪说:邪恶的说法。
- 营窟兔:比喻奸佞之徒,贪图私利而不顾大局。
- 郑商:春秋时郑国的商人,因其智慧而被称颂。
- 乘韦赂:指贿赂。
- 蚩蚩氓:愚昧无知的百姓。
- 肉饲虎狼:比喻以善良之德来供养凶恶的人。
- 闻膻必集蚁:比喻贪婪之人,闻到腥味就会招来众多蚂蚁。
- 物腐乃生蠹:比喻事物腐败后就会滋生弊端。
- 顺逆:顺从与违背。
- 幸心:侥幸的心理。
- 守御固:固守防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所写的,表达了他对当时朝政腐败、奸佞横行的愤慨之情。全诗分为四段,每段四句,共八句。
首段:“无端惊风鹤,便思营窟兔。”诗人通过描写百舌鸟不鸣、营窟兔贪食的情景,比喻那些奸佞小人为了私利而不顾大局,如同百舌鸟惊风,营窟兔贪食一样。
次段:“智不如郑商,反效乘韦赂。”诗人以郑商为喻,指出奸佞之人虽然有智慧,但最终却会走上背叛的道路,被利用来行贿。这里的“郑商”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人郑国商人子产,他以智慧著称,但却因为被权臣所利用而落得悲惨的结局。
第三段:“人言既弗恤,国法亦罔顾。”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奸佞小人的可恶之处,他们不仅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国家的法律,反而会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私利。
第四段:“嗟尔蚩蚩氓,死生全未悟。”诗人对那些愚昧无知的百姓进行谴责,认为他们对于生死都毫无觉悟,只会被奸佞小人所迷惑。
最后一段:“倒行而逆施,顺义已先误。”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作者认为奸佞小人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他们的倒行逆施和违背正义的行为已经被人们所忽视。
这首诗通过对奸佞小人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对于身边的不良现象要敢于发声,勇于斗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