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风大道亨,由来天下共文明。
何堪举国如猴沐,乍喜朝阳有凤鸣。
好为读书留种子,莫因泥礼误苍生。
维持世教须贤辅,燮理无烦口舌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感事》,共有八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 四海同风大道亨,由来天下共文明。
- 释义:四海之内,风气相同,大路畅通,这是自古以来天下都共同遵循的文明之道。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统一、文化繁荣的乐观态度。四海之内,意味着无论在哪里,人们都遵循同一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大道亨通,意味着这样的文明之风吹遍了每个角落,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顺畅。天下文明,强调的是这种文明不仅仅是上层贵族的专利,而是被大众所接受和遵守的。
- 何堪举国如猴沐,乍喜朝阳有凤鸣。
- 释义:国家如同猴子洗澡一般,让人难以忍受;突然听到凤凰的叫声,让人欣喜若狂。
- 赏析:这里的“猴子”比喻国家的混乱和不安定,而“凤鸣”则是吉祥的象征,预示着国家将迎来新的希望和繁荣。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双重感慨:一方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国家即将出现的转机抱有期待。
- 好为读书留种子,莫因泥礼误苍生。
- 释义:我们应该好好地培养读书的习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知识遗产;不要因为过分拘泥于礼节而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误了百姓。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读书被认为是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诗人鼓励人们通过读书来积累知识,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礼节形式上,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即通过学习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 维持世教须贤辅,燮理无烦口舌争。
- 释义:维护社会的和谐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辅佐,不必因为小事而争吵不休。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期望。他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离不开明智的领导者和贤能的人才。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诗人提倡一种和平、宽容的社会氛围,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