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失东隅可若何,桑榆未晚奈蹉跎。
越秦异视徒滋戾,文武同时要在和。
语记班荆图报复,军因伏莽误传讹。
分明功过君亲质,一死酬恩岂有他①。
【注释】
①此诗为杜甫在长安时所作,时值安史之乱,作者因上书论事而得罪。
②东隅:指日出东方的地方。喻希望之地,也指失败之地。
③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光阴流逝。
④越秦异视:指对不同意见的人,产生敌对的情绪。徒滋戾:徒然增加敌意。
⑤文武:指文官和武将。同时:同朝共事。要在和:意谓要和睦相处。
⑥语记:指《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班荆:指《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鲁国季孙行父与吴公子札会见的典故。《国语·越语》:范蠡说伍子胥:“子盍入乎?”子胥曰:“吾将治命乎?……”
⑦伏莽:指埋伏着的兵卒。误传讹:错误地传播。
⑧分明:明白清楚。君亲质:指君臣之间应有的忠义。一死酬恩:以死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岂有他:意谓没有其他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战乱时期所作,时值安史之乱,作者因上书论事而得罪。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唐肃宗的,当时杜甫正因上疏营救房琯被贬谪至华州(今陕西华县),而房琯是肃宗朝名臣,杜甫因此深感自己处境艰难,心情悲愤难平。
首联“偶失东隅可若何”,意为偶然失去理想中的东方,那又能怎么样呢?诗人用“东隅”比喻理想的开始,暗示自己虽然暂时失去了这个开端,但并不至于完全绝望。
颔联“桑榆未晚奈蹉跎”,意为桑树榆树已经衰老,却还在暮景中苦苦挣扎,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诗人用“桑榆”比喻晚年,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
颈联“越秦异视徒滋戾,文武同时要在和”,意为对不同意见的人,产生敌对的情绪,而文武官员应该和睦相处。诗人认为,即使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也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而不是产生不必要的敌意和对立。
尾联“语记斑荆图报复,军因伏莽误传讹”,意为记载《史记》的《项羽本纪》和《淮阴侯列传》,是为了报仇。军队中的伏兵误传为敌军,导致混乱。诗人认为,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因为人们过于执着于个人恩怨,而忽略了历史的真相。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