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破还思守一隅,借才暂为绾铜符。
居然旅众劳规复,其奈偏师失势孤。
七日雨云翻又覆,九原魂魄死应苏。
只今罗浒桥边过,父老犹能指路衢①。
【译文】
城破后还思守一隅,借才暂为绾铜符。
居然旅众劳规复,其奈偏师失势孤。
七日夜雨翻又覆,九原魂魄死应苏。
只今罗浒桥边过,父老犹能指路衢。
注释:
哀四忠① 其四:这是《哀四忠》组诗的第四首。“哀”即哀悼、悲悼的意思。《哀四忠》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城破还思守一隅(yú):城被攻破了还想到要守卫一角之地。
借才:借用人才。暂:暂时。
绾(wǎn)铜符:掌管兵符。古代用以传达军令,故用“绾”表示掌管之意。
居然(jì)旅众:竟然有成群的百姓。旅众:指百姓。
劳:劳瘁。
应(yīng):应当。
罗浒桥:在今江西鄱阳湖边,因湖水经常泛溢而得名。
父老(lǎo)尤能指路衢(qú):当地的老人还能指着路标给你指路。衢:通“驱”,路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高适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四年,叛军的气焰嚣张。诗人怀着对国家的忧虑,对沦陷后的长安城的怀念和对那些忠臣良将的哀悼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第一联写诗人虽身陷叛军,但仍然念念不忘守卫城池,希望有贤才之士来辅助自己执掌军符。诗人以“城破”为背景,表现了自己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无助。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权力,但却失去了往日的威望和地位,感到前途渺茫。这里的“旅众”指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而“九原”则是指死者的墓地,暗指诗人的生死未卜。
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对战事失败的无奈和悲痛。他感叹连日来的大雨使得战况更加复杂,使得自己的生死更加难以预料。
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反思,他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宽恕,继续为国家效力。这里的“父老”指的是当地的老人,他们或许还能指点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实,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