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说催科抚字难,蒲鞭何处问刘宽。
口碑虽好谁求是,治谱无多要守残。
传德本为清白吏,亲民应异爪牙官。
昨聆绪论如春蔼,早为闾阎卜乂安。
【注释】:
才说催科抚字难,蒲鞭何处问刘宽:才说到征收钱粮、教育儿童的困难,不知在哪个地方能见到像刘宽那样的官吏。刘宽为西汉时期循吏,以廉洁著称。《汉书·循吏传》载:刘宽“行春至首阳山,有化民从政者”,后因称好官为“刘宽”。刘宽曾为南阳太守,治理有方,深得民心。蒲鞭:用蒲条做的鞭子。
口碑虽好谁求是:尽管口碑很好,但谁又真正追求真理呢?口碑,指民众对官吏的赞誉。
治谱无多要守残:治理国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守住旧有的就可以了。治谱:治理国家的政策或措施。
传德本为清白吏,亲民应异爪牙官:传播道德本是清廉官吏的任务,亲近百姓应与爪牙之官有所不同。爪牙:比喻专供驱使、使用的人。
昨聆绪论如春蔼,早为闾阎卜乂安:昨天听了这些议论如同春天的气息一样令人舒畅,我早就为老百姓祈求太平了。
【赏析】:
《再叠和韵 其一》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这首诗写于庆历三年(1043)。当时,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实行新政。范仲淹在任知州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力行节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减轻税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在《答制书》中说:“臣备位时宪,日闻民间疾苦。”这首《和张寺丞韵》即是作者听到当地百姓对朝廷新法的议论后,抒发自己为民造福的思想感情而写的。
首联写听到的民间议论。开头两句,点出“和”的缘由,即听到百姓议论朝廷新法,于是“和”作答。“才说”二字承上启下,说明“和”的原因;“催科”和“抚字”是当时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催科”就是征收赋税,赋税是百姓的天敌,也是社会安定的大患;“抚字”则是教化百姓,使民风淳朴,这是百姓所期望的。所以,当有人谈论这两件事情的时候,作者自然会产生共鸣。“难”是百姓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心声。
颔联写听到百姓议论后的感慨。“口碑虽好谁求是”,这句意思是百姓们虽然称赞官吏的名声好,但他们更希望的是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而不是空洞的虚名。这反映了当时一些贪官污吏欺上瞒下,只讲空话不讲实际的现象,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接着,作者写到“治谱无多要守残”,意思是治国理政不需要太多花哨的东西,关键是要守住现有的成就。这既是对那些只会纸上谈兵、不务实务者的讽刺,也是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思进取者的批评。
颈联写作者的政治主张。这里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比较来突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传德本为清白吏”,这句话的意思是传播道德本来就是清官的职责所在。作者认为,作为官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廉洁奉公、为民造福。“亲民应异爪牙官”,这句意思是亲近百姓的人应该不同于那些专门驱使他人为自己效力的官吏。作者主张官员应该亲近百姓,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挥百姓。
尾联写对百姓的祝愿。“昨聆绪论如春蔼”,昨天听了百姓们的议论如同春风拂面一样令人舒畅。“早为闾阎卜乂安”,我早就为百姓祈求太平了。“卜”通“播”,意为宣扬、传播;“乂”通“易”,意为改变、整治。这句意思是作者希望百姓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过上安宁的生活。
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体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