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耆旧识皋夔,清节风流想见之。
一代鸿裁燕许笔,百年乔木召郇思。
莺声载路朝回早,花影当阶客散迟。
谁道午桥休暇地,庙堂忧乐鬓如丝。

【注释】

升平:太平盛世。耆(qí)旧:年高德劭的故老。皋夔:古代贤臣,指良臣贤士。燕许笔:春秋时齐国人晏婴、郑国子产的笔法,比喻文章才气横溢。召郇(xún wéi)思:召公奭,周初大臣;郇是封国的名,这里指晋国大夫士燮。乔木:高大的树木,比喻人才或栋梁之材。莺声:黄莺的啼声。午桥:即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别号。休暇地:悠闲自在的地方。庙堂忧乐:朝廷上的政治活动。鬓如丝:头发白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题冯文毅《万柳堂图》而作。首联写冯文毅“耆旧识皋夔,清节风流想见之”,其人虽已去世,但作者仍想象着这位故人当年的形象,其风采令人钦佩。颔联写冯文毅的文章才华,其文章有如春秋时的晏婴、郑国的子产那样的文笔,又如春秋时的召公和晋国的士燮那样的文章,其才华横溢。颈联写冯文毅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他像黄莺般清脆的歌声载道而行,人们早朝归来时,还能听到他的歌声。傍晚时分,他花影当阶,客人散去后,还迟迟不走,真是为国家、为民着想。尾联说:“谁道午桥休暇地,庙堂忧乐鬓如丝。”意思是说,谁能说午桥就是休息之地呢?那里是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国家的安危系于一身;国家大事需要处理,朝廷上的人事更需操心。所以,这里的一切都是在忧患之中度过的。全诗通过对冯文毅的描绘,表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崇高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