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一百尺,征骑破寒烟。
涧响孤松下,桥飞断壁边。
戒严多绝壑,负涉出新田。
内史荒祠在,魂殇薄暮天。
过琴溪抵桓公岭
云根一百尺,征骑破寒烟。
涧响孤松下,桥飞断壁边。
戒严多绝壑,负涉出新田。
内史荒祠在,魂殇薄暮天。
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云根一百尺,征骑破寒烟”,通过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桓公岭的宏伟景象。诗人用“云根”形容山的高耸入云,用“征骑”形容行军途中的艰辛。接着,诗人描绘了山路中的景象:涧中的流水声音和孤松上鸟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而桥边的景色则显得更加壮观:一座断壁旁的桥飞越峡谷,展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戒严多绝壑,负涉出新田”,则是对诗中“桓公岭”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详细描述。在这里,“戒严”可能指的是古代军队或官员在此地设立的警戒区域,用以保护重要的物资或信息。“绝壑”则形象地描述了山谷中的险峻地形。同时,“负涉”则暗示了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前行,展现了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最后一句中的“出新田”则可能是指人们从偏远地区走出来,开始新的征程。
诗的最后两句“内史荒祠在,魂殇薄暮天”,则是对桓公岭历史文化的回顾与感叹。这里的“内史”可能指的是曾经统治该地区的官员,而“荒祠”则表明这座祠堂已经荒废,无人打理。最后一句“魂殇薄暮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桓公岭历史的深深怀念以及对逝去英雄的哀思。
这首诗通过对桓公岭的壮丽景色、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