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刀笔吏,今日真宰相。
宰相真本领,只看来谒上。
【注释】
昔时刀笔吏:昔日的官吏,以刀笔为业。
今时真宰相:如今的宰相。
只来看谒上:只是来拜见皇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任中书舍人期间写的一组咏史诗。这组诗前有小序:“故京兆府参军白居易,才高而好言事,每言必中当世之弊,若《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谏诗,皆此等也。元和初,予自江州司马授杭州刺史,到官未几,会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以刑部尚书致仕上柱国冯宿卒于位,赠太尉。予时为翰林学士,奉诏追赴东都,因作是诗。”
首章“昔时刀笔吏”:当年那些刀笔吏,如今成了真正的宰相。
首章中的“宰相”是指高级官员,而“刀笔吏”则指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官。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不满。他看到一些旧日的文职人员,如今却担任了高级官职,成为了真正的宰相。这种变化让他感到惊讶和不解,因为在古代,只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能担任高级官职。而那些依靠门第或关系晋升的人则被称为“刀笔吏”。
第二、三章“宰相真本领”:真正成为宰相的人,他们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刀笔吏出身就能得到的。
这里的“本领”指的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而不是通过门第或关系得到的东西。诗人认为,真正的宰相应该具备实际能力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历。
最后一句“只来看谒上”,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能够担任宰相的人应该具有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凭借过去的经历。因此,那些曾经的刀笔吏现在却成为了真正的宰相,这种行为让诗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风气的看法。他认为真正能担任宰相的人应该具备实际能力和智慧,而不是仅仅凭借过去的经历。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官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