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催客起,带梦走江乡。
竹似嫌人俗,山应笑我忙。
两溪分燕尾,一径转羊肠。
不是勤民事,何缘破晓霜?
班竹岭早发
鸡鸣催客起,带梦走江乡。
竹似嫌人俗,山应笑我忙。
两溪分燕尾,一径转羊肠。
不是勤民事,何缘破晓霜?
注释
- 诗的首句“班竹岭早发”:
- “班竹”指特定的竹子,通常用来代表一种高洁、清雅的品质。
- “岭”指的是地名或山峰,此处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自然景观。
- “早发”说明是在清晨时分开始出发或旅行。
- 次句“鸡鸣催客起”:
- “鸡鸣”是古代时间的标志之一,常用来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 “催客起”表明在鸡鸣声中,诗人被唤醒,开始了新一天的行程。
- 第三句“带梦走江乡”:
- “带梦”意味着带着对目的地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启程。
- “走江乡”表明此行是沿着江河进行的旅程。
- 第四句“竹似嫌人俗”:
- “似”表示比喻,将竹子比作人,这里用来形容竹子有某种世俗感。
- “嫌人俗”意味着竹子似乎不喜欢与人的接触,给人一种高洁但疏离的感觉。
- 第五句“山应笑我忙”:
- “山”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可能是诗人旅途中的参照物。
- “应”是一种拟人化的用法,表示山仿佛在嘲笑诗人的忙碌。
- 第六句“两溪分燕尾”与第七句“一径转羊肠”:
- “两溪”可能指的是两条并行的小河,而“燕尾”则形容小河的弯曲形态像燕子的尾巴一样优雅。
- “一径”可能指的是一条小路或者路径,而“转羊肠”同样形容了道路的曲折,给人以迷宫般的感觉。
- 第八句“不是勤民事,何缘破晓霜”:
- “勤事”可能指的是辛勤劳作,而“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或平民。
- “非勤事”,意为并非出于生计而从事劳碌。
- “何缘”即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时刻还看到清晨的霜。
- 整句话可能在表达,如果不是因为忙于日常琐事,诗人为何能在清晨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四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风景画。诗人刘廷玑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早晨的景象,用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元素(如鸡鸣、江水、山川)来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感受。诗中竹子的“嫌弃”与山石的“嘲笑”反映了诗人对名利场的超脱,以及对自己追求高洁生活的决心。整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平和与超然。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如山与竹的互动)、排比(如溪边的描述)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