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非所忧,菽水有馀欢。
毛义喜形色,意讵荣一官。
用愧七尺躯,无由洁晨餐。
斗粟不任舂,负米计弥艰。
大义在不辱,守身重丘山。
安得力耕养,十亩乐闲闲。

【注释】

感怀杂诗:诗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抒发感慨的诗歌。

贫贱非所忧:指贫困、低贱并不值得忧虑。

菽水:豆与水的混合物,是古代贫者的食物,后以表示生活清苦。

毛义:指东汉时隐士严光(字子陵)。

七尺躯:形容身体高大。

无由洁晨餐:没有办法使自己的早晨的饭食干净。

斗粟不任舂:一斗米连舂也舂不动。比喻贫穷到了极点。

负米计弥艰:背米的计划越来越难以实行。即无法负担每日三餐的费用。

大义:这里指正义或道义。

守身重丘山:守住自己的道德修养,像山一样崇高。

安得力耕养:哪里能够用力气去耕作供养家人呢?

十亩乐闲闲:有一百亩田种得很好也很快乐。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秋,当时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正积极推行改革,遭到权臣武元衡、李实等的阻挠和打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马,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相继遭贬。诗人因不满朝廷腐败政治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因此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的愤懑心情。

首联“贫贱非所忧,菽水有馀欢”,说在贫困的时候,我并不在乎,因为我还有一碗清水和几升黄豆可以充饥。这是对贫贱生活的坦然面对,表现出诗人的达观精神。

颔联“毛义喜形色,意讵荣一官”,说毛义喜形于色,我内心却根本不想求取任何官职来荣耀自己。这是诗人的淡泊之志。

颈联“用愧七尺躯,无由洁晨餐”,说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没有机会使自己的一日三餐变得干干净净。这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感叹。

尾联“斗粟不任舂,负米计弥艰”说即使只有一斗米,也舂不动了;背着米袋走回家去的路也越行越艰难,说明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而最后一句“大义在不辱,守身重丘山”,表现诗人坚守节操的决心。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在政治上失败后,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改其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高尚的节操和坚贞的信念令人敬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