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醅寒送瓮头香,絮被羊裘暖覆床。
窗际分明晓来月,却于半岭见微茫。
【注释】
新醅:新酿造的酒。半醒:微醉。羊裘,羔皮衣。暖覆床,用被子盖在身上取暖。窗际,指窗户外面。却,同“接”。见,同“现”。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乘月夜行至扶羊岭口,看到山间晨曦微现时的情景。全篇以酒喻人,以月喻景,以酒入梦,以梦醒时见到的山间景象作结,构思巧妙,意境清丽,风格淡雅清新。
首句“新醅寒送瓮头香”,说新酿成的酒散发着一股清香,仿佛是月亮送来的馨香。“新醅”即新酿的酒,“瓮头”即陶制的坛子口。“寒”字暗含了酒的凉意和人的清醒。“寒送”二字,既写出了酒冷,也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愉悦心情。“香”字点出了酒的特点,又暗示了诗人对美酒的喜爱。
第二句“絮被羊裘暖覆床”,写诗人披着羊皮袄,盖着棉絮被,在温暖的床上休息。“絮被”即用棉絮做成的被子。“羊裘”即用羊毛制成的衣服。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使人感到舒适惬意。
第三句“窗际分明晓来月,却于半岭见微茫”,写诗人在窗前看到初升的月亮,只见它挂在半山坡上,显得朦胧迷离。“晓来”指清晨来临,“微茫”指月亮隐约地出现在山间。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间月景图。
【译文】
新酿的酒散发着清香,像月亮送来的礼物。我披着羊皮袄,盖上棉絮被子,在温暖的床上休息,窗外的月光十分清晰,只看见月亮挂在山峰的半腰处,显得朦朦胧胧。
【赏析】
《登楼观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登高远眺所见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不羁的个性。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气势恢弘、雄壮有力、语言质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而深沉、想象奇特丰富。
首联起笔不凡,先写海波之大,然后写浪击礁石之势;颔联写风力之大,最后写浪花飞溅之状;颈联写潮水涌上岸边,尾联写潮水退回去,与首联相呼应。这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大海的宏伟壮丽写得惊心动魄。
颔联紧承首联而来,写风助浪势,浪拍礁石。诗人抓住一个“扑”字,生动地刻画出海浪冲撞礁石的情景,把大海的威力形象地表现出来。“白浪如山”,是说海浪高得好像山一样。“欲近前”是说波浪好像要向岸边靠近过来。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大海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诗与首联相呼应,构成了大海吞吐日月、吞吐风云的宏伟画面。
颈联写潮水涨满沙滩。“飞”、“走”二字用得很有力量。诗人通过这两个字表现出潮水的汹涌澎湃之势,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飞卷奔流的浪涛和滚滚而去的潮流。这两句诗与首联相呼应,构成了大海吞吐日月、吞吐风云的宏伟画面。
尾联宕开一笔,由大海写到陆地。诗人在结尾处宕开一笔,由大海写到陆地,从大海的壮观转到陆地的平静,这样一转就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不平之气:“安得巨舰长戈,蹙缩胡沙?安得雄鹰骏马,蔽日遮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叙事,尾联抒情议论结合,层次分明而又错综变化,跌宕有致,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