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游永康,乱山趋小邑。
竹舆两日行,行行雨如织。
千松万松中,声与飞泉集。
纸伞但盖头,肩胛已尽湿。
野庙聊暂休,青草无壁立。
荒凉此何神,香火久不及。
岂能司阴晴,土偶亦垂泣。
秋气衣裳单,雨势暮尤急。
宿处隔山腰,穿云更深入。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永康游历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全诗共八句,前三句写雨中行景,后五句抒发诗人感慨。“纸伞但盖头,肩胛已尽湿”写诗人撑着纸伞走在小路上,被雨水打湿了肩膀和头发。“野庙聊暂休,青草无壁立”写诗人在野外的寺庙休息,看到四周长满了青草却没有墙壁。“荒凉此何神,香火久不及”写这座寺庙荒凉无人烟,香客很少来祭拜。“岂能司阴晴,土偶亦垂泣”写自己感叹自己的命运与这些泥塑像相似,都受风雨摧残,悲伤落泪。

【答案】

译文:

回忆往昔到永康游历,乱山之中的小县城。乘坐竹轿两日不停歇,行行都是下雨如织。千松万松中间,声音和飞泉汇集。纸伞仅能遮挡头顶,肩膀和背部已经湿透。野外的寺庙暂且休息,青草没有墙壁屹立。荒凉的寺庙是什么神灵?香火已经很久没有人祭拜。怎能掌管阴晴变化,泥土做的人也悲伤哭泣。秋风吹动衣衫薄弱,雨势在黄昏时分更猛烈。住宿的地方隔着山腰,穿越云层深入山里。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忆昔游永康,乱山趋小邑”,点出游历的时间、地点及原因。“忆昔”说明作者对此次行程有所感触。“游”字表明作者当时正在游玩。“永康”“小邑”说明作者游历的地方是偏僻小县。

颔联“竹舆两日行,行行雨如织”,“竹舆”指乘坐的竹轿,“两日行”表示时间之短。“行行雨如织”形容道路两旁的雨如织布般密集,形象地写出了旅途的艰难。

颈联“千松万松中,声与飞泉集”,“千松万松”指众多的松树,“声与飞泉集”指松林中传来阵阵松涛声伴随着飞泉汇聚的轰鸣声。这一联既写出了沿途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尾联“纸伞但盖头,肩胛已尽湿”,“纸伞”指用纸张制成的伞。“但”表程度之深,“盖头”即遮盖头部,“肩胛已尽湿”形容全身都被雨水淋湿。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大雨时的无奈与辛酸。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艰辛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