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苴定何谓,刻意颂休庆。
明夷旦未融,琐尾活馀命。
春轮终奔催,已矣无究竟。
【注释】
- 丁巳:唐天宝十二载(754),诗人时年38岁,因安禄山叛乱,长安被围。
- 定:指“定策”,决定、决断之意。谓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用武力平定之。何谓:意指何为?如何解释呢?
- 刻意颂休庆:意指歌颂皇帝的恩德和盛世太平。休庆,这里代指皇帝的恩泽。
- 明夷旦未融:意指黎明时分尚未融化的冰块,比喻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 琐尾活馀命:意指残喘着苟延残喘的生命,形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国势衰微。
- 春轮终奔催:意指春天的车轮终于被催逼着前进。
- 已矣无究竟:意指已经无法挽回了,没有结果了。
【赏析】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在长安被困期间所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一句“补苴定何谓,刻意颂休庆”,诗人以“补苴”二字开篇,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寻找解决国家危机的方法,而“刻意颂休庆”则表明诗人在歌颂皇帝的恩德和盛世太平。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他为国家命运而忧心忡忡的心情。
第二句“明夷旦未融,琐尾活馀命”,诗人描绘了当时国家的局势,明夷象征国家混乱未定,而“琐尾活余命”则意味着国家正处在苟延残喘的状态中。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第三句“春轮终奔催,已矣无究竟”,诗人将春天比喻为国家的未来,春轮象征着新生的力量,然而最终却被“奔催”所迫,无法达到最终的美好结局。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悲观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