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兴洗甲兵,金陵王气复升平。
岂知困兽犹能斗,尚有群蛙乱跳鸣。
一面意开逋寇网,三边不筑受降城。
细民坚壁知何益,翘首同瞻大帅旌。
【注释】
乙丑年:同治三年。避乱:避难。大埔三河:大埔县三河乡。虚四首:即《乙丑十一月避乱》四首诗。
六月:指六月初六日,太平军攻占金陵(今南京)。中兴:恢复国家兴盛的气象。洗甲兵:洗刷兵器,指清军整顿军队,准备作战。金陵王气复升平:金陵(南京)的王气恢复了太平景象。
岂知:哪里知道。困兽:被困住的野兽。犹能斗:“犹”通“尤”,更,还。
群蛙乱跳鸣:比喻敌军在混乱中四处骚扰。
意开:打算、意图。逋寇:逃窜的敌寇。一面:指一面筹划、布置,意即一面向敌人进攻,一面进行内部整备,整顿军队,以期收复失地。意开逋寇网,意谓打算收拾逃窜的敌寇。
三边:指东、南、西三方。不筑受降城:不打算修建受降的城堡。
细民:平民百姓。坚壁:修筑坚固壁垒。知何益:知道有什么益处呢?翘首:抬头仰望,盼望。同瞻:共同瞻仰,表示敬仰。
【赏析】
这首诗为作者在大埔三河避乱时的所做之作,作于同治三年至十二年间。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太平军的愤恨,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朝廷和民族前途的担忧与失望之情。
诗人描绘了太平军攻占金陵后的景象。“六月中兴洗甲兵,金陵王气复升平。”这两句诗描述了太平军攻破金陵城,收复了失地的情景。诗人用“中兴”一词来表示自己对于清政府恢复国力的信心,同时用“洗甲兵”来形容清军重整旗鼓,准备再次出征的决心。而“金陵王气复升平”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景象,意味着金陵(即南京)的王气已经重新回到了太平盛世的状态。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慰。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太平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岂知困兽犹能斗,尚有群蛙乱跳鸣。”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太平军战斗力的怀疑,认为尽管太平军已经占领了金陵,但他们仍然像困兽一样挣扎战斗,而不是彻底放弃抵抗。同时,他也观察到了太平军中的混乱现象,如同一群青蛙在乱跳,暗示着太平军内部的分裂和不稳定。
诗人转向了清政府的内部政策。“一面意开逋寇网,三边不筑受降城。”这两句诗反映了清政府在处理太平军问题上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开放俘虏营的方式来瓦解敌人的斗志;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打算在边境修筑受降的城堡,而是选择采取守势。这种策略表明了清政府对于战争的谨慎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局势的担忧。
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细民坚壁知何益,翘首同瞻大帅旌。”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平民百姓的期望。他认为即使清军修筑了坚固的壁垒,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相反,他们更加期待的是看到清军的大帅能够率领大军前来,带领他们走向胜利。这里的“翘首同瞻大帅旌”不仅表达了民众对清军的期待,也反映了作者对民众的关心和同情。
这首诗通过对太平军、清政府以及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