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伯分藩地,诸胡互市场。
虎牢同郑戍,鱼烂竟梁亡。
仗剑空神博,霾轮又国殇。
相州师一溃,从此隳边防。
天津纪乱十二首 其七
黄遵宪作于光绪二十六年
二伯分藩地,诸胡互市场。虎牢同郑戍,鱼烂竟梁亡。
仗剑空神博,霾轮又国殇。相州师一溃,从此隳边防。
注释:
二伯:指清朝的两位亲王,他们被封为诸侯王,在地方享有较高的自治权。
诸胡:这里指的是边疆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反映了当时民族交流频繁的场景。
虎牢:即虎牢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郑戍:可能是指郑州的防御工事,与“虎牢”相对应,表明两处都是战略要地。
鱼烂:比喻国家政权衰败、崩溃的景象。
霾轮:可能是指彗星或流星等天象,暗喻国家的不幸和灾难。
相州: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个重要城市。
师:军队、士兵的意思。
国殇:指为国家捐躯的战士,通常用于纪念为国家牺牲的英雄。
隳边防:毁坏边境的防御设施。
赏析:
《天津纪乱十二首》是清代文学家黄遵宪创作的一组诗,其中第七首《天津纪乱十二首 其七》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国家的危机。诗中通过对“二伯分藩地”的描述,暗示了地方势力的割据,而“诸胡互市场”则反映出边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些都为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线索。
黄遵宪通过使用“二伯”、“诸胡”等词汇,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描绘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例如,“二伯分藩地”不仅表达了对地方分权的担忧,还暗示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冲突。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也反映了他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中还使用了“鱼烂竟梁亡”等成语,生动地描述了因内部腐败而导致的国家衰败。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画面感,还能引起读者对于历史的深思。例如,“霾轮又国殇”不仅描述了天文现象,还暗喻了国家遭遇的巨大灾难。
诗的结尾“相州师一溃,从此隳边防”深刻地指出了一次战役的失败可能导致整个边防的瓦解。这种深刻的总结不仅显示了诗人的历史观,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天津纪乱十二首 其七》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黄遵宪作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不仅是他的个人风格,也是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爱国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