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随计上皇都,四十功名半刺初。
经术共知推次仲,文章谁荐似相如。
壁间墨褪初来札,箧里尘封未竟书。
贫累一官抛岁月,名山回首重欷歔。
【注释】
李南涧:李德裕,唐宪宗时宰相。上皇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次仲:指李德裕的哥哥李绅。文章谁荐似相如:比喻文才无人荐举,就像司马相如一样被弃置不用。墨褪:笔迹褪色,指书信已久。箧里尘封未竟书:指信函已经很久,没有写完的信也已被尘封了。一官:指一个小官职。回首重欷歔:指想起过去的事不胜感慨。
【赏析】
《挽李南涧 其一》是一首悼念李德裕的诗作。作者用典丰富,情真意切;语言精炼,含蓄蕴藉;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全篇围绕“贫”字着笔,以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为主,兼及对其一生功业的惋惜与感叹。
诗的前两句写李德裕当年随从皇帝来到长安时的荣耀和地位。诗人回忆说:“去年随计上皇都,四十功名半刺初。”这两句写出了他当年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名声。“上皇都”三字,说明他曾经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显赫,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而“刺”,即授官,这里指授予官职。“四十功名半刺初”一句,表明李德裕此时已是四十五岁,虽然有一定的官职,但是功名尚未完全建立,只是刚刚起步。这句中的“半刺”二字,既表现了李德裕当时的地位和身份,又隐含着他对自己前途的无奈和焦虑。
诗的中间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李德裕的才华横溢和文采出众。《经术共知推次仲》,这句话中的“次仲”指的是他的哥哥李绅,诗人称李德裕为“次仲”,实际上是在赞扬他的兄长。“文章谁荐似相如”,这句话则是指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所以诗人在这里用他来比喻李德裕的文才和成就。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诗人对李德裕才华的赞赏和钦佩,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李德裕的追忆和感慨。《壁间墨褪初来札》,这句话中的“墨褪”指的是书信已经有些年头了,而“初来札”则是指书信还没有写完。诗人回忆起与李德裕之间的书信往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却无法再续前缘。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李德裕的深切怀念和无尽遗憾。“箧里尘封未竟书”,这句话中的“未竟书”指的是信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完了,而“尘封”则是指信函已经被灰尘覆盖,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些细节描写都生动地展现了李德裕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对这段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点,它表达了诗人对李德裕一生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的感慨和惋惜。“名山回首重欷歔”,这句话中的“名山”指的是李德裕曾长期担任过的官职,而“重欷歔”则是形容诗人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心情悲痛、难以自已。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李德裕生前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透露出他对李德裕生前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的深深同情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一生坎坷命运的同情和感慨。诗人通过回顾与李德裕的书信往来、赞美他的才华和成就,以及对李德裕不幸遭遇的感慨和惋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才华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如对比、衬托和象征等,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