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南华是僻书,眼前遗躅唤停车。
传闻庄惠临流处,寂寞濠梁过雨馀。
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
平生学道无坚意,此景依然一起予。

【注释】

濠梁:水边的小桥。遗躅(zhú):指古代贤人留下的足迹,此处指南华经中的寓言。

庄惠:指庄子和惠施。庄子与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以善辩闻名。

水清:水清见鱼,喻清高。安识我非鱼: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我之非鱼”,这里用其意,表达诗人超脱物外、不为俗世所累的心境。

坚意:坚定的意志或决心。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题一作《过濠梁》,即通过濠梁的典故来抒发感慨。

第一句“谁道南华是僻书,眼前遗躅唤停车”,言及南华经,即《庄子》的名篇《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一段故事,说鲲鹏从北海飞来,经过北冥(即今天的渤海),化成一只大鱼,然后化成一条鱼,再化成一根小木条,然后化成一只蝴蝶,最后化成一根毫毛,飘到南海去。这中间有一段是说“海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认为,鹏之所以可以飞得那么高,是因为“海运”之力。这里的“海运”即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潮,可以使巨鱼变为小鱼,小鱼变为小虫,小虫变为尘埃,最后变为微尘,被大海吞没。

诗人借这一故事,表明自己对庄周思想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诗人说自己“此景依然一起予”,意思是他的思想境界和庄子一样,都是不受世俗观念束缚,不拘泥于现实,能够超脱物外,自由自在地生活。

第二句“传闻庄惠临流处,寂寞濠梁过雨馀”,则是诗人对庄子和惠施的故事进一步的想象和联想。据记载,庄子曾经游历过楚国,楚威王听说了庄子的大名,就派了两个勇士前去邀请庄子出山做官。庄子知道这两个勇士是楚威王派来的,就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告诉楚王,我是南方朔方的人,喜欢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意去做官。”两个勇士回去后向楚王报告了庄子的话,楚王十分不高兴。于是楚王就派人把庄子抓了起来,庄子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就对楚王说:“我听说楚国有个人叫监河侯,他家的田地少,但是靠捕鱼为生,他经常抱怨说,他家里的鱼不够吃,希望别人给他寄一些鱼来。有一次,他的邻居们听了他的抱怨,都把自己捕来的鱼给了他一些。等他收到鱼之后,他又说:‘我家虽然还有鱼,但是离我家太远了,如果我要拿它去喂猫狗,它们都不会吃。’等到他把鱼送给猫狗之后,他又说:‘我家离这些猫狗很远,即使我把它们喂饱了,这些猫狗也不会再来吃我的鱼。’这样反复推辞了很多次,直到后来他终于醒悟过来:其实他家里并没有鱼,只是他听信了邻居们的谎言而已。现在你给我送来的鱼,我还没有来得及吃掉呢,你又派人来抓我。”楚王听了庄子的话非常惭愧。这个故事就是庄子有名的“濠梁之辩”故事。

第三四句“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则更是直接引用庄子的《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梦蝶》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散文诗,写一个名叫庄周的人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又梦见变成一只小鸟,然后又梦见变成了一只虫子,最后又梦见变成了一只骷髅。这个梦使庄周很困惑不解,于是他就去找好友惠子商量。惠子说:“你看这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你都是动物,而后两个阶段你都不是动物了。你现在还是醒着的,但你的肉体已经死亡了,那么你到底是人,还是不是人呢?”庄周听了惠子的话,就回答他说:“我和你不一样,我们都有生命,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什么。现在我们都死了,那么我们到底还算不算人呢?”庄周的这种思考,实际上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是他对生死、存在等问题的一种反思和探索。

最后两句“平生学道无坚意,此景依然一体看”,则是诗人对庄子思想的总结和领悟。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强求,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人们要像鱼儿一样随水漂流,不要强求自己成为鲲鹏那样的巨大鱼鸟。诗人说自己学到了庄子的道理,但是自己并没有完全领会庄子的思想精髓,所以感到有点遗憾。但他并不后悔,因为这种遗憾也是一种收获。诗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就像眼前的濠梁景色一样,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是一幅变幻莫测的风景画。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和限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