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不忍没斯楼,全仗那国手神工,再造千秋名胜;
黄鹤依然来此地,愿借得仙人玉笛,长吹一片承平。
【译文】
苍天不忍让这座楼沉没,完全是依靠那些巧夺天工的国手,再造了千秋名胜。
黄鹤仍然来到此地,愿借得仙人的玉笛,长吹一片承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题黄鹤楼时即兴所写。诗人从楼上远眺江城全景,看到“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的诗句。诗人登楼后,想到这楼曾为历史上著名的诗人留下了千古佳句,因此,他怀着崇敬之情写了一首七绝,抒发自己的情怀。
首句“苍天不忍没斯楼”,是说苍天不忍心使这座楼消失,用“不忍”二字表明了诗人对黄鹤楼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物的爱惜之心。诗人认为黄鹤楼之所以有如此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完全是由于历代文人雅士对它的喜爱和推崇,特别是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第二句“全仗那国手神工,再造千秋名胜”,是说这座楼得以保存至今,完全是靠历代建筑大师巧夺天工、巧夺风骚的艺术创造;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劳动人民的无限热爱。
三、四两句“黄鹤依然来此地,愿借得仙人玉笛,长吹一片承平”,是诗人在赞美黄鹤楼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像古代传说中的吹笛能召来黄鹤那样,能够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这里,诗人把“黄鹤”作为美好事物的化身,以“承平”表示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愿借得仙人玉笛,长吹一片承平”,更是将这种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对现实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与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