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箧尝受书,鲤庭重风雅。
乡塾所面命,埋头坛坫下。
穷年问毛公,四始理潇洒。
偪侧走科场,知稀遇合寡。
清秋叹濩落,匏系伤草野。
谁遗数卷来,同学手钞写。
云是获麟篇,校定不苟且。
公榖凿鸿蒙,安定设垆冶。
时乖而道危,此义未尝假。
深愧记性拙,日夕手重把。
管窥甫及半,丧乱吞声哑。
文章弃如土,性命掷如瓦。
喘息今尚存,嗜好独牵惹。
死生固有分,读书志难舍。
向君借琅函,一了夙业者。
【注释】:
- 壬子下第:壬子年科举失败。下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者称为进士、举人等,落选者则称之“下第”。
- 改治春秋:改治,指重新学习。春秋,指《春秋》这本典籍。这里指《春秋》。
- 未卒业:没有完成学业。卒业,指学成毕业。
- 遭祸乱:受到战乱的祸害。
- 向友人借书:向朋友借用书籍进行研究。
- 穷研走笔纪谢:穷尽精力深入研究,用笔记录感谢。
- 鼓箧:指打开书箱。箧,小箱子,用来存放书籍或物品。
- 鲤庭:指孔子的庭院,因孔门弟子常在庭院中学习而得名。
- 埋头坛坫(diàn)下:指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坛坫,古代学者讲学的地方,也指讲学的地位。
- 穷年:指一年到头,整年。
- 四始: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
- 理潇洒:指处理问题不拘泥于形式,洒脱自然。
- 偪侧:指局促不安的样子。
- 科场:科举考试。
- 清秋:指秋天。
- 匏系:比喻被束缚,无法自由。
- 谁遗数卷来:谁说给我留下了几卷书?遗卷,遗留下来的书籍。
- 手钞写:用手抄写。
- 云是获麟篇:指《论语》中有记载孔子得到麒麟的故事。
- 公榖凿鸿蒙:指《周易》中有开天辟地的说法,即《易经》中所说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 安定设垆冶:指安定国家需要设置炉灶冶炼金属才能达到目的。
- 时乖而道危:指时运不佳,道德也处于危险之中。
- 死生固有分:指人的生死是有定数的。
- 读书志难舍:指读书人难以放弃对知识的渴望。
- 向君借琅函:指向朋友借取珍贵的《十三经》版本。琅函,指用玉制成的书函,非常珍贵。
- 一了夙业者:指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夙业,指长久以来未能完成的学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壬子年科举失败后,重新学习《春秋》一书,并在科场失意之际,向朋友借书穷研走笔纪谢之作。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鼓箧尝受书,鲤庭重风雅”,诗人回忆自己曾经接受过《春秋》的熏陶,并深感儒家学说的重要性。这里的“鼓箧”指的是打开书箱,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颔联“乡塾所面命,埋头坛坫下”,诗人回忆起自己在乡塾求学的日子,埋头苦读,全身心投入到学术探究中。这里的“坛坫”指的是学者讲学的场所,象征着学术成就和地位。
颈联“穷年问毛公,四始理潇洒”,诗人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渐理解了《春秋》的精髓,并对其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这里的“毛公”指的是《春秋》的作者左丘明,诗人表示自己对他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接下来的句子“偪侧走科场,知稀遇合寡”,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经历,因为身处困境而感到孤独无助。这里的“偪侧”指的是局促不安的样子,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尾联“清秋叹濩落,匏系伤草野”,诗人在清冷的秋天里感叹自己的遭遇,如同被束缚在野外的匏瓜一样,无法自由地飞翔。这里的“濩落”指的是落魄失意的状态,而“匏系”则是比喻自己被束缚的境遇。
最后两句“谁遗数卷来,同学手钞写”,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因为他们将自己珍藏的珍贵书籍借给了自己,帮助自己完成了学业。这里的“同学”指的是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整首诗以《春秋》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己学习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感人至深,是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