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作扬州客,寒涛不可闻。
有家皆逆旅,出郭喜同群。
蜀井前朝迹,隋宫新鬼坟。
隔江烽火后,移驻水犀军。

【译文】

与友人一起出城游玩,便成为客旅之人;寒涛汹涌,难以听辨江声。

有家却如同旅馆一样临时栖身;城外游览很高兴,仿佛是一群同乡。

蜀地的井迹依稀可辨,隋朝的宫殿已成了新坟。

隔江传来战火纷飞的消息,移驻水师以抵御敌军。

【赏析】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末年(756),诗人在长安时。当时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朝廷命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平叛。李白时年五十岁。从这首诗看,李白此时正闲居在长安。
开头两句点明出游之由。说“便作扬州客”,说明此次出游,并非为游览胜景而来,而是因政治原因而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成为异乡客旅。“寒涛不可闻”是说长江水深波浩渺,连涛声也听不到了。这两句既表明自己远离故乡之苦,又透露出一种豪放旷达之情。
三、四句写游兴之高。说虽然身在异乡,但有家如寄,所以心情舒畅,十分高兴。“喜同群”即“喜与同人”。同人,即同乡或朋友。这句诗表面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因为李白是四川人,他在这里与朋友一道出城游玩,自然会感到格外高兴、兴奋,因为他在这里可以暂时忘却离别家乡的痛苦。同时,这也是诗人对现实的一种抗议,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一种表现。
五、六句写游历所见。蜀地的井迹已经消失,隋朝的旧迹犹存。这里用一个“迹”字,既写出了历史的久远,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前朝”指隋朝,而隋朝早已灭亡,其遗迹也就难以寻觅了。“新鬼”则指那些为隋炀帝杨广所害的冤魂。这些新鬼仍然游荡在这一片土地上,可见历史的黑暗是多么地深重。
七、八句写眼前所见。“隔江烽火后,移驻水犀军”是说,在江岸上看到敌人燃烧的营帐,听到江中战船鼓角的声音,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于是,诗人只好移驻到水师军队中去。“移驻”二字,既表现出诗人的忧患意识,又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
全诗通过对游历所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当前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