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同避乱,孤棹过崇川。
家累移湖上,诗穷自海边。
空城千队马,落日一声蝉。
君问江东路,曾留几井烟。

诗句赏析:

  1. 诗意解读
  • 避乱与离别:诗中“山阳同避乱,孤棹过崇川”描述了诗人和友人在战乱中一同避难,通过崇川的经历。这表达了一种共同面对困难的情感。
  • 家累与归途:“家累移湖上,诗穷自海边”反映了诗人因为家庭原因被迫迁移到他乡,同时因诗歌创作陷入困境,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 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空城千队马,落日一声蝉”通过描写战场上的壮观和落日时的宁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恐惧,也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 询问与期待:“君问江东路,曾留几井烟”通过询问朋友关于家乡的记忆,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 结尾的哲思:“幸遇济川恩不浅,北溟东海更何愁。”表达了诗人虽然目前面临困境,但感恩遇到的人恩情深厚,相信自己终将克服困难,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 总结:整首诗通过对战乱、离别、自然景色的描述以及对友情和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感慨与坚持,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1. 关键词分析
  • “孤棹”:指独自乘船,暗示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 “崇川”、“海边”:象征诗人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他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变化。
  • “千队马”:形容战场的壮观景象,突出了战争的激烈。
  • “落日”、“蝉声”:分别象征夕阳和夏日的宁静,与前文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江东路”、“北溟东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 “恩不浅”:表达了诗人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济川”、“东海”:象征新的开始和机遇,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 “无病时多酒,有客夜来车”:描绘了诗人在平静生活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梦回芳草路,身老碧云堆”:表现了诗人在梦中回到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旧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的留恋。
  • “绿过孤村雨,青浮隔县山”: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徘徊芳草意,不尽暮云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水落溪田出,霜清下种时”:描绘了农民在秋天播种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 “烟中送人早,雨外到村迟”: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时间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松隔谁家屋,花明是处山”:描绘了诗人在乡村中看到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 “吾亦在东菑”:表明了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 “门外鸟啼花落”:表现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 “庵中饭熟茶香”: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宗教生活的向往。
  • “奉亲入道成真孝,教子离尘是大慈”:表现了诗人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 “黄鸦谷谷雨疏疏,燕麦风轻上鲚鱼”: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
  • “记得去年寒食节,全家上冢泊船初”:表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我生无他长,所耽惟种树。树中尤爱梅,为其能守素。守素有同心,相将老岩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 “梅花如白云,茫茫路欲无。入山不忍尽,下山元独宿。”: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 “孤棹溯霜月”:直接呼应了题目中的“孤棹”,表现出诗人独自行动的孤独感。
  • “还过阖闾城”:表明了诗人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古代城市的印象。
  • “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和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认识。
  • “幸遇济川恩不浅,北溟东海更何愁。”:表达了诗人对于帮助他的人心存感激,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 “空城千队马,落日一声蝉”:运用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 修辞分析
  • 比喻:如将战马比作千队的骑兵,用落日的声音喻为蝉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和个人情感。
  • 借代:如通过“落日”代指战争的结束,通过“一声蝉”代指生命的终结,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 夸张:如通过夸张战马数量之多(千队),突出战争的浩大;通过夸大落日声音之响(一声蝉),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 排比:如“空城千队马,落日一声蝉”,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设问:如“君问江东路”,通过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究。
  • 拟人:如将自然界的景象如落日、蝉声赋予人的属性(落日声、一声蝉),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想象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